top of page

【十二篇範文】2022 DSE 中文範文最強溫習精讀筆記(附全文語譯+考試重點+答題技巧+熱門題目舉偶)

已更新:2022年1月26日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中文科向來被稱「死亡科」,皆因這個科目的閱讀理解部分(試卷一)難倒了很多學生,因此這份試卷是「死亡科」中的「死亡試卷」。一般學生的症狀為「猜測不中出題者的意圖」,「不知道什麼才是重點」,「寫了很多字,總是失分,不知道如何妥善答題」,「掌握不到答題技巧」,通常這些病情都是語感能力掌握不足和對文章內容理解不充分所導致的。為了從根本中改善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是由考評局指定的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入手,也就是常說的12篇中文範文,反複細閱這12篇範文,熟悉每一個文言字詞,同時不時總結文意,假以時日,定能爛熟於心,倒背如流,切記「欲速則不達」。當你的文言文能力不斷逐少提高並達到一定水平,你會發現不知不覺間你的白話文掌握能力已經突飛猛進。



為了方便同學和提高學習成效,Ice Cream Tutor 香港私人補習免中介 準備了 2022 DSE 中文範文最強溫習精讀筆記,內附全文語譯+考試重點+答題技巧+熱門題目舉偶。


關鍵字:雞精筆記,DSE,範文攻略


目錄索引

指定篇章:

詩三首:

詞三首:



2022 年 DSE 中文 12 篇範文篇章的考試佔分比重及相關最新安排

​試卷一

  • 閱讀能力佔全科總分百分之二十四(修訂為百分之三十二),考試時間為一小時三十分鐘。

  • 本卷主要考核考生的閱讀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感受、鑑賞、運用不同策略等能力。

  • 試卷分甲、乙兩部分。甲部考核指定的文言經典學習材料,佔全卷百分之三十;乙部擷取若干課外篇章設問,文白兼備,佔全卷百分之七十。全部試題均須作答。

  • 設題方式包括問答、選擇、填表、填充等。



歷年常見題型統計



重溫歷屆熱門試題




1.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仁


【範文語譯】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避。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 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守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守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我 ,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 ,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行仁的綱目


綱領
「克己復禮為仁」
  • 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語行為都合乎禮。


條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不合禮的事就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仁者的品德


堅持仁德

不論時間的長短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 吃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也不離棄仁德。


不論生活的順逆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即使倉卒、匆忙或困頓流離,也必定會堅持仁德。


面對生死的抉擇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不因貪生而損害仁德,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德。


不論所得的利益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仁者實行仁德就安心;知者知道實行仁德有好處,於是實行仁德。


生活處境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 仁者能夠長期處身窮困 或安樂的環境中。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面對富貴,不用不正當的手法去獲得它:面對貧賤,不用不正當的手法去擺脫它。

論孝


【範文語譯】


1.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曰:「不要違背禮節。」


2.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 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健在時, 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3.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子游問如何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子,只說能事奉供養父母。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食物來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這跟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4.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規勸沒有獲得父母接納,仍要恭敬地對待他們,不冒犯他們; 因多次勸諫父母而勞苦,但不會怨恨。」


5.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時時刻刻記掛心上。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


子女善事父母


原則
①無違。
②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子女侍奉父母,無論父母生前和死後,都要合乎禮節。


態度
①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②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子女要用尊敬的態度來奉養父母,用委婉的態度來規勸父母。


關愛
①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②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子女要時刻記住父母的年歲,一方面為父母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為父母年老而恐懼。


論君子


【範文語譯】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了威嚴,所學的也不穩固。行事以忠信為主 ,不要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2.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說:「君子心境舒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再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而不感到羞愧,有甚麼值得憂愁和恐懼呢?」


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5.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會為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


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做事以合義為原則,依照禮節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7.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能。」


8.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 ,小人要求別人。」


君子的品德


自省
①君子不憂不懼。
②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③君子坦蕩蕩。
④過則勿憚改。
  • 自我反省而問心無愧,所以不憂不懼;心境坦誠寬廣。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處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 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原則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 做事以合義為原則,按禮節來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


態度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 莊重而有威嚴,所學穩固,做事以忠誠和信實為主。


交友
無友不如己者。
  • 不結交那些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


關愛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子女要時刻記住父母的年歲,一方面為父母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為父母年老而恐懼。


責己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只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能。


言行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做到言行一致,認為自己所說的話超過實際的行動是可恥的。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君子

小人

心境

君子坦蕩蕩。

坦誠寬廣

小人長戚戚。

經常憂愁

處事態度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成全別人做的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小人反是。

正好相反

責任感

君子求諸己。

要求自己。

小人求諸人

要求別人。


修辭手法


疊字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反問

①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②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 不敬,何以別乎! ④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對比

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對比君子和小人的心境)
②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對比君子和小人的處事態度)
③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對比君子和小人的責任感)

對偶

①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②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③ 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④ 一則以喜,一則以悲。

排比


①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②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2. 《孟子•魚我所欲也》



【範文語譯】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我就捨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 ;大義,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我就捨棄生命而選擇大義。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命是我想要的,然而 我想要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為重要的,所以我不會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厭惡的,然而我厭惡的事情還有比死亡更討厭的,所以有的禍害我就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如果人們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求得生存的方法,為甚麼不使用呢?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沒有被死亡更討厭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害的手段,為甚麼不去做呢?憑這些方法就可以生存,有人卻不用;憑這些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有人卻不願意這樣做。因此(可以證明)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們厭惡的事情有比死亡更討厭的。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這種本性,只不過賢人能夠保存這種本性不喪失罷了。


「一簞食,一豆羮,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呼喝着給人吃,飢餓的過路行人不會接受;踐踏着給人吃,乞丐也視為不潔而不願意接受;但有人為了優厚的俸祿卻不分辨是否合於禮義就接受了。萬鍾的俸祿對我有甚麼好處呢?為了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奉,為了我認識的貧困者得到我的恩惠並感激我嗎? 對於這些不合禮義的東西過去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現在卻為了華美的居室而接受了;過去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過去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現在卻為了我所認識的貧困者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做法不能停止嗎?這就是說喪失了人的本性。」


內容大要


主旨


借魚與熊掌的取捨,說明生與義之取捨,由此論證視仁義比生命重要是出於人的本心,並指出不失本心與喪失本心的分別。


第一部分


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指出應該捨生取義。


第二部分


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人認為義比生命重要、不義比死討厭,因此即使有方法可以讓人求得生存、躲避禍患,也不能使用。由此可見人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而非賢者獨有。


第三部分


以「行道之人」和「乞人」的事例,論證人人皆有禮義之心。之後再以不辨禮義而接受萬鍾/高官厚祿的事例,論證 人因受物欲虛榮的誘惑,見利忘義,失去本性/本心。


寫作手法


比喻論證


生與義之間的取捨是抽象的道理,且非人人都會經歷得到,作者以魚與熊掌的取捨來作比喻,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


正反論證


  1. 正面論述:有比生命更為人渴求的,那就是義。

  2. 反面論述:有比死亡更為人厭惡的,那就是不義。

🡺可見人人都有捨生取義的心。


對比論證


  1. 「一簞食,一豆羹」,對於「行道之人」和「乞人」來說是性命攸關的,但為了堅守禮義原則,他們甘願捨棄生命。反觀有些人為了獲得萬鍾的俸祿而「不辨禮義」,以求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等物質享受和虛榮。前者的捨生取義跟後者的見利忘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2. 文中論證了一些人「失其本心」時,寫他們「鄉為」、「今為」的分辨,營造反差。


修辭手法


對偶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反問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

排比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 《莊子•逍遙遊》(節錄)



【範文語譯】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 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 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瓜的種子,我栽種它,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量那麼大。用來盛水,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所盛的水。把它剖開當作水瓢,則瓢身太大,沒有可以容納它的容器。這個葫蘆瓜並非不大和不中空,但我認為它毫無用處,就砸破它。」莊子說:「你實在不善於使用大的東西啊!有個宋國人善於 調製預防雙手龜裂的藥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為職業。有一個客人聽聞這種藥,願意用百金 買下他的藥方。宋國人聚集家族成員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漂洗棉絮,只得到很少收入,現在只要 把這個藥賣給他,一下子就可得到百金,就把藥方賣給他吧!』客人得到藥方後,便去游說吳王。正巧越國興兵來犯,吳王派客人擔任將領, 冬天和越軍於水上交戰,大敗越軍,吳王於是割地封賞他。同樣是預防雙手龜裂的藥方,有 人因此得到封地,有人卻只能用來漂洗棉絮,這就 是使用的方法(13)不同啊。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蘆瓜,為甚麼不考慮把它當作腰舟繫在身上, 這就可以浮遊於江湖,你卻擔憂葫蘆太大而沒有器皿可以容納它,看來你還是未能通達道理啊!」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 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 ,此能為大矣, 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 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惠子跟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稱它為『樗樹』。它的主幹凹凸不平,彎曲不直,不合乎木匠取直的要求,它的小枝彎彎曲曲,不合乎圓規畫圓形,曲尺畫直線的要求。生長 在道路旁,木匠都不會多看它一眼。現在你的 言論,大而無用,大家都拋棄。」莊子說:「你沒見過野貓嗎?牠們彎下身軀躲藏着,等待那些走過的小動物。捕捉獵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機關,死於獵網之中。現在那些 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雲。牠可以說夠大了, 卻不能捕捉老鼠。現在你有這麼一棵大樹,卻擔憂它沒有用處,為甚麼不把它栽種在寬曠無 人的地方,廣大的曠野,無所事事地在樹旁徘 徊,自由自在地躺卧於樹下。大樹不會遭到斧頭砍伐,沒有東西來傷害它,它沒有甚麼用處,又怎麼會有禍害呢?」


內容大要


主旨


要人放下執念、去除成見、順應自然,重新體會 「有與無」、「大與小」、「得與失」、「利與害」等,以至於天下所有相對概念,讓心靈達致萬物齊一的境界,精神自由自在,不拘一格。


第一部分


第1段


與惠子論辯大葫蘆之用途,借不龜手藥方之用法為例,說明「用」有大小之別,最重要是用得其所。


譏諷惠子有「蓬之心」,說明心境亦有小大之別。唯有去除成見,放下執著,心境豁達,才能看破局限,凡事用得其所,止於至善。


第二部分


第2段


與惠子論辯大椿樹的用途,借「狸狌」與 「斄牛」為例,說明任何事物,不論大小, 都各有自己的用處,也各有本身的限制。 相對外物之「大」與「小」,更重要是內 心如何「用大」與「用小」,能否用得其所。


借表面無用的大椿樹為例,說明世人心境 往往有執念,缺少逆向思維,只懂墨守成 規,慣以「有用」為用,而不知萬物本相 對而生,「有用」可以為患,「無用」亦可 大用。


以「道」觀之,不同形體所謂「有用」, 相對都只算是「小用」。無所可用,反可頤養天年,讓精神逍遙快活。如此看來,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寫作手法


喻例


第1段

  • 「不龜手藥方」: 漂洗絲絮 vs.擊敗外敵

  • 「大葫蘆」: 大而無用 vs.浮於江湖


第2段

  • 「狸狌」: 小且靈巧,死於罔罟

  • 「斄牛」: 大而多能,不能執鼠

  • 「大椿樹」: 大而無用 vs.物無相害



4. 〈荀子•勸學〉



【範文語譯】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說:求學是不可以停止的。青這種顏色是由藍草提煉出來的,卻比藍草更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更冷。木材挺直得合於繩墨的標準,經過火烤加工製成車輪,它彎曲的程度便合於圓規的標準,即使再度將它火烘、曝曬,也不會回復挺直,這是輮曲的工夫使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木材經過繩墨矯正就會筆直,刀劍經過磨礪就會鋒利;君子廣泛學習不同知識,而且每天再三反省自身言行,就能智慧高明,行為沒有過失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我曾經整天深思,卻不如片刻時間的學習得到的多;我曾經提起腳跟望向遠方,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增長,卻能讓更遠的人看到;順著風呼叫,聲音並無特別宏亮,而卻能讓人聽得更清楚。乘駕車馬的人,並不是善於行走,卻能夠遠行千里;搭乘舟船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水,卻能橫渡江河。君子天性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善於利用後天所學罷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累積泥土成為高山,自然就會興起風雨;累積流水而成為深淵,自然就會生出蛟龍;累積善行而養成美德,自然就會達到心智澄明的境界,具備聖人的修養。所以不一步一步的累積,是無法到達千里之遠的;不匯聚一條一條的小水流,就無法成為江海。駿馬一個跳躍,不能跳出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的行程,也能到達千里,牠的成功在於牠不放棄。雕刻時若半途而廢,就是已經朽爛的木頭也無法折斷;假若持之以恆,就是金屬石頭也可加以雕飾。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沒有強勁的筋骨,卻可以往上鑽食土壤,往下啜飲地泉,因為牠用心專一。螃蟹雖然有六隻腳兩隻大鉗子,但沒有蛇或鱔的洞穴,就無處藏身了,這是因為牠心思浮躁的緣故。


內容大要


主旨


論述學習的意義、效用、方法和態度,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第一段


確立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論述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第二段


舉出四種日常生活的實例作論據,提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結論,即君子有所成就,乃憑藉後天學習與客觀環境之助。


第三段


論述學習的方法在於累積,學習態度必須鍥而不捨和專注。



5.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範文語譯】


1.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 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傑出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做了趙國的大將,領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獲委任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在諸侯國之間憑着勇猛善戰而聞。藺相如,是趙國人。在趙國宦官頭領繆賢門下做食客。


2.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 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趙惠文王在位時,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到這個消息,派人送信給趙王,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玉。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和各大臣商議:想把玉璧給秦國,又恐怕秦國的城池得不到手,只是白白被欺騙;想要不給,又害怕秦國派兵來攻打。計策沒有議定,想找個人派到秦國去回覆這件事,卻找不到適當的人選。


3. 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 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 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 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 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 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 謀,宜可使。」

宦官頭領繆賢說:「我的門下食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問道:「您怎麼知道他可以擔當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罪,私下打算想逃到燕國去,我的食客藺相如勸阻我,說:『您是怎樣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會見,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和你結為朋友」。因此我便知道燕王會收留我,所以想去燕國。』相如對我說:『趙國強大,燕國弱小,那時您又被趙王寵信,所以燕王才想和您結交。現在您卻是從趙國逃到燕國,燕國害怕趙國,從形勢來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綁起來送回趙國呢!您不如脫去上衣,裸露肩膊,伏在刑具上自請處罰,或許會僥倖得到免罪。』我聽從了他的建議,幸而大王亦赦免了我。我個人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可以擔任這個職務。


4.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 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 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 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 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說:「秦王用十五座城來要求換取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給他呢?」相如說:「秦國強而趙國弱,不可以不答應。」趙王說:「要是秦王拿了我的玉璧,卻不給我城池,那怎麼辦?」相如說:「秦國用城池來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送上玉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池,理虧的是秦國。衡量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秦國讓它負上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人可以派去出使秦國?」相如說:「大王如果沒有適當的人選,我願意捧著玉璧前去出使。要是秦城劃入趙國的版圖,我就讓玉璧留在秦國;要是秦城不劃歸趙國,請讓我將玉璧完完整整的帶回趙國。」趙王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西行到秦國去。


5.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 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羣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 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 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 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 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著璧獻給秦王。秦王十分高興,把玉璧傳給妃嬪和左右侍臣觀看,侍臣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誠意給趙國城池,於是上前說:「這玉璧上有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將玉璧交給相如,相如就拿著玉璧退後幾步站定,靠著柱,憤怒得頭髮豎起了來頂著帽子,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這塊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 ),召集全部大臣商量這件事,他們都說:『秦王很貪心,恃着國力強大,用空話來求取璧玉,恐怕是得不到秦國用城來酬答的。』商議不打算把玉璧送給秦國。我以為就算一般平民交往尚且不會互相欺騙,何況是堂堂大國呢?況且為了一塊玉璧的緣故,損害了與強大的秦國的友好關係,是不可以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差使我捧著玉璧,在朝廷上行叩拜大禮後才送出國書。為甚麼這樣做?因為尊重你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只在普通的台觀接見我,禮節十分傲慢;得到玉璧,又傳給妃嬪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看出大王沒有意思把城池給予趙王,所以我取回璧玉。如果大王一定要威逼我,我的頭顱今天就跟玉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吧!」


6.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拿著玉璧斜視柱子,想把玉璧往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摔破玉璧,於是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這樣做;又召來主管疆域圖的官員查看地圖,指出從這兒到那兒的十五座城劃給趙國。


7.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 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 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 日,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估計秦王不過是用欺詐的手段,假裝要把城給趙國,實際上是得不到的。於是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人所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秦國,不敢不獻上和氏璧。趙王送出這塊玉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設置九賓的隆重禮節,我才敢獻上玉璧。」秦王估量一下,知道終究不可以強搶,於是答應齋戒五天,安置相如在廣成賓館。


8.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 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相如心想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一定違約不給城池,便差遣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中藏著玉璧,從小路逃走,把玉璧送回趙國。


9.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 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 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彊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 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秦王齋戒五日後,便在朝廷上安排了九賓大禮,傳令請趙國的使者藺相如來見。相如來到殿上,對秦王說:「秦國自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主,從沒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恐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把玉璧送回去,循小路回趙國了。再者秦國強,趙國弱,大王只須派一個使者到趙國,趙國就馬上把玉璧送來。現在憑秦國的強大並且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敢留著玉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罪該處死,我請求接受烹煮的刑罰。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一下。」


10. 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 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秦王跟各大臣互相對望,發出既驚且怒的聲音。侍衛中有人想把相如拉出去治罪,秦王隨即說:「現在殺了相如,終究還是得不到玉璧,反而斷絕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倒不如趁這機會優厚地款待他,讓他返回趙國。趙王又怎會因一塊玉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呢!」終於在朝廷上接見相如,完成了外交禮節,然後送他回國。


11.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相如回趙國後,趙王認為他勝過一般大夫,出使能不受諸侯欺辱,任命相如做上大夫。結果秦國沒有把城池劃給趙國,趙國最終也沒有把玉璧送給秦國。


12.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結果秦國沒有把城池劃給趙國,趙國最終也沒有把玉璧送給秦國。


13.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再攻打趙國,殺了兩萬人。


14.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 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 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派遣使者告訴趙王,想要跟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作一次友好的會面。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前往。廉頗和藺相如商量後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軟弱而且膽怯。」趙王於是出發,相如隨行。廉頗送他們到邊境上,跟趙王告別 說:「大王這次上路,估計前往路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加上回程,不會超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不回來,就請允許我們擁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脅的野心。」趙王答應了,於是跟秦王在澠池相會。


15.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 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 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 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 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 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羣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 趙王壽。」

秦王喝酒喝得很高興,說:「我私下聽聞趙王愛好音樂,請你彈奏瑟。」趙王奏瑟。秦國的史官上前來記載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跟趙王一起喝酒,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聽聞秦王善於演奏秦國的音樂,請允許我呈獻瓦盆給大王表演,好讓大家娛樂。」秦王大怒,不肯答應。於是相如上前去呈獻瓦盆 ,順勢跪下請求秦王。秦王不肯敲打瓦盆。相如說:「五步之內,我相如可要用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衛想用刀殺相如。相如瞪大眼睛叱喝他們,侍衛都嚇得向後退。於是秦王很不高興,勉強敲打了瓦盆一下。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瓦盆。」秦國的大臣們說:「請把趙國十五座城送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首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


16.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秦王直到酒宴完畢,始終不能佔趙國的上風。趙國也大規模集結軍隊來防範秦國,秦國不敢妄動。


17.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會談完畢回到趙國,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勞很大,封他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


18. 廉頗曰:「我為 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 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 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 頗,相如引車避匿。

廉頗說:「我身為趙國大將,有攻取城池血戰曠野的大功,藺相如只不過憑說幾句話立了功勞,而位職位竟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出身微賤的人,我真感到羞辱,不能忍受屈居他之下。」公開揚言說:「我如果遇見相如,一定羞辱他 !」相如聽到這些話,就不肯跟廉頗見面。相如每逢上朝的時候,總是推說有病,不願意與廉頗爭位次的先後。後來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來了,趕忙吩咐車夫掉轉車迴避 廉頗。


19.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 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 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 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 如廷叱之,辱其羣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 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 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

於是藺相如的門下食客都來進諫說:「我們之所以離開家人親戚前來侍奉您,只不過仰慕您崇高的品德。現在您跟廉頗職位相同,那位廉將軍公開說出惡意的話,而你卻害怕得躲避他,恐懼得太過分了。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感到羞恥,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用,請讓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較哪一個厲害呢?」答道:「廉頗比不上秦王。」相如說:「就以秦王的威勢,我也敢在朝廷叱喝他,折辱他的大臣們;我雖然愚鈍,難道就單單害怕廉將軍嗎?但我考慮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出兵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在。現在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危急放在前而把個人恩怨放在次要位置啊!」


20.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 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廉頗聽到這些話 ,就解衣露膊,背著荊條,由賓客引領到藺相如家門前道歉請求責罰。說:「我這個沒有見識的粗人,不知道將軍寬大待我到這個地步啊!」


21. 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結果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好朋友。


內容大要


主旨


記敍廉頗和藺相如二人的事迹,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事,表現廉頗、藺相如的特質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完璧歸趙


起因

第2-4段


秦王希望得到趙國的和氏璧,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藺相如為這件事代表趙國出使秦國。


經過

第5-10段


藺相如把和氏璧送到秦王手上,但從秦王的態度知道秦王沒有誠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便藉詞指給秦王看璧上有瑕疵以取回玉璧,再暗中派人把玉璧送回趙國,並表示任憑秦王處置。藺相如不畏死的態度折服了秦王,於是讓他返回趙國。


結果

第11-12段


藺相如獲委任為上大夫,趙國保存了和氏璧。


澠池之會


起因

第 14 段


秦王邀約趙王於澠池會盟以示友好。趙王初時猶豫,但最終因藺相如和廉頗力勸而赴會。


經過

第15-16段


秦王請趙王奏瑟,並命令秦國御史記下秦王命令趙王奏瑟,意欲羞辱趙王。藺相如於是脅迫秦王擊缻唱歌,然後命趙國御史記下「秦王為趙王擊缻」。後來,秦國群臣要求趙王以十五座城池為祝秦王長壽的賀禮,藺相如也馬上回應,要求以秦國的首都咸陽作為祝趙王長壽的賀禮。


結果

第 17 段


藺相如立下大功,獲任命為上卿。


負荊請罪


起因

第 18 段


廉頗不甘屈居藺相如之下,揚言要羞辱他。藺相如因而避開廉頗。


經過

第19-20段


藺相如的舍人打算離去。藺相如阻止他們,並說明自己忍讓是因為「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知道後,向藺相如謝罪。


結果

第 21 段


廉頗和藺相如成為生死之交。



6. 〈諸葛亮•出師表〉



【範文語譯】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劉備)創立統一天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形成了三分的局面, 而我們益州國力疲弱,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重要時刻!但是朝廷內的官員勤於政務,毫不懈怠;對朝廷忠誠的將士奮力作戰,捨生忘死,大抵是追念先帝的優厚恩遇,想把恩情報恩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聽取別人意見,藉以發揚先帝留下來的美德,來激勵志士的士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些不合義理的說話,以致阻塞群臣忠心進諫的道路啊!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內朝和外廷,都是一個整體,提升表現優異的,貶謫表現不好的。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有人做壞事觸犯法紀,或做好事,忠心行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決定他們應得的刑罰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治理原則, 陛下不可偏袒徇私,使內朝和外廷有不同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忠實,志向忠貞,思想純潔,所以先帝揀選提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中的事情,不論大小,全部都要和他們商議,然後才去施行,那就必定能夠補救缺失,彌補漏洞, 以及獲得更大的效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處事公正, 精通軍事,以前試用他時,先帝 稱讚他能幹,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擔任中都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全部都應該和他商量,那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 和睦,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將士都得到適當的安排。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東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及這件事,沒有不對桓帝、靈帝的作為表示歎息和痛恨。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為國家 效死守節的忠臣,願希望陛下接近他們和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便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我本來是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只希望在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嫌我身分卑微,見識鄙陋,不怕委屈,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草廬看望我,和我商討當世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便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先帝在軍事上遇到挫敗,我就在兵敗時承擔重任,在危急的關頭接受任命,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因此臨終時把國家大事交託給我。自從接受重任以來,我日夜都在憂慮歎息,恐怕不能把先帝所託付的事情做好,以致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時渡過瀘水,深入寸草不生的荒涼地區作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軍隊裝備也很充足,應當鼓勵和率領全軍出師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自己愚魯的能力,剷除奸詐兇狠的逆賊,興復漢室,重返以前的首都。這就是我用以報答先帝而效忠陛下所應盡職分了。至於考慮政治上應興應革的措施, 以及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委派我去建立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功績,如果我不能完成任務,就把我治罪,並上報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向陛下提出施行德政的建議,那就要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以揚示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多加考慮,向群臣徵詢治國的好辦法,審察和接納正確合理的意見,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遺訓,那我就十分感激陛下的恩德了。現在我將要遠離陛下,面對著這篇奏表,眼淚不禁掉下來,不知說了些甚麼。

內容大要


主旨


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選任賢能、親賢遠佞;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出師的目的和為國盡忠的心志。

第一部分


第1段


從蜀漢的危急情勢談起,後勸諫後主虛懷納諫,發揚先帝遺德,繼承先帝遺志。


第二部分


第2至5段


先勸諫後主必須處事公正,重視法治,然後向後主推薦文臣武將輔政,最後 借前漢興、後漢衰的史例勸諫後主必須親賢遠佞。


第三部分


第6段


敘述自己的身世和抱負,表明自己盡忠為國的心志和出師北伐的目的。


第四部分


第7段


重申君臣的職責,流露自己臨行的激動心情,以顯為國盡忠的心志。



7. 〈師說•韓愈〉



【範文語譯】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古代的讀書人一定有老師的。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以及解釋疑難的人了。人不會一生下來就懂事的,誰能夠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去請教老師,他的疑惑,就永遠不能解決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聽聞道理,當然比我早,我就要跟他學習了;出生在我後面的,他聽聞道理,也比我早的,我就要跟他學習了。我學習的是道理,豈用理會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他是尊貴的、卑賤的、年長的、年輕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了。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唉!尊師重道的風氣沒有流傳很久了!想叫人沒有疑惑很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常人 很多,他們尚且跟從老師學習;現在一般人,跟聖人的距離已經很遠了,可是卻恥於向老師學習;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了;聖人能夠聖明的原因,而愚人還是愚昧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吧﹗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愛惜自己的兒子,就會選擇老師來教導他們;可是對於他自己,就恥於向老師學習了,實在是奇怪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和學習書中的斷句和停頓的人,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的老師。句讀不懂,向老師學習;疑難不解,卻不向老師請教,小問題願意從師,大道理卻遺漏、忽略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之處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樂師和各類工匠的人,不把互相學習當作羞恥。士大夫一類的人,聽到叫「老師」、「弟子」等稱呼時,就聚在一起來嘲笑他。問他們原因,就會說:「他跟他年齡差不多,學問也很相近啊,拜地位低的人做老師令人實在是羞恥,拜地位高的人就近於諂媚奉承」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是可以知道的!巫醫、樂師和各類工匠的人,士大夫不屑與他們同列,現在士大夫的才智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真是奇怪﹗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師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這些人, 他們的賢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學習的對象。」所以說學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就比做學生的好。聽聞道理各有先後,學問技藝各有所長,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家有一位兒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全都讀明白了,不受時俗的影響 ,要來跟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實踐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就作了〈師說〉來送給他了。


內容大要


主旨


藉著撰寫文章贈給弟子李蟠,批評中唐時期士大夫恥於從師求學的歪風,宣揚從師的必要。


第一部分


第1段


論證從師而學的必要。


第二部分


第2段


指出擇師的原則在於該位老師是否掌握「道」。


第三部分


第3-5段


批評時人及士大夫不從師的愚昧。


第四部分


第6段


以孔子為例,重申擇師原則在於師是有「道」。


第五部分


第7段


讚許李蟠雖學有成而能抗衡時代歪風,仍然從師。


8.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範文語譯】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自從我成了罪人,居住在這個州,時常擔憂和害怕。有空閒時,我便慢慢地走,漫無目的地到處遊玩。我每天都和朋友們上高山,走進樹林深處,走到曲折的溪水的盡頭;尋訪隱蔽的泉水和奇特的山石,沒有甚麼遙遠的地方沒有到過。我們到達勝地後就撥開野草坐下,傾倒出壺中的酒喝至醉醺醺,喝醉了便互相枕著身體躺下,躺下了做起夢來,在夢中也可以去到心裏想去的地方。睡醒了便起來,起來便回去,還以為這個州所有形態奇特的山水都給我遊覽過了,而未曾發現西山的怪異奇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我坐在法華寺的西亭,所以望到西山,才指着它,稱它奇異。我遂於是命派遣僕人渡過湘江,沿着染溪而上,一路斬伐雜亂叢生的草木,焚燒茅草野草,一直到了山頂才停下來。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我們一路抓着東西登山,到了山頂就席地而坐,隨便伸開雙腿,盡情眺望遊覽,附近幾個州的土地,都好像在我們的坐蓆下面。它們高高低低的地勢,凸起的高山好像螞蟻封巢的小土堆,凹下的深谷好像洞穴;眼前只有尺寸的土地,其實已有千里的距離,遠處的山擠逼、堆積在一起,全都逃不出我們的視線。四周青山和白水互相縈繞,向外和天空相連接,從四邊望過去,四周的景色都是一樣的。這時我才知道這個山獨特出眾,不與一般小山丘為同類。它廣遠浩渺地與天地間的大氣混為一體,而無法知道它的邊際;它廣闊壯觀地與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共存,而無法知道它的盡頭。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拿起酒杯倒滿了酒,喝到進入了醉鄉,連太陽下山也察覺不到。只見灰暗的暮色從遠處移至,直到天黑得甚麼也看不見,我仍然不想歸去。我的心神凝聚,形體得到解脫,忘掉自己的存在,我不知不覺間已和萬物融合為一體。這時才明白我以前還不算遊玩過山水,真正遊玩山水是從這次開始,所以便寫下本文以作記錄。今年是元和四年。


內容大要


主旨


通過記敍發現和遊覽西山的經過,以及在西山宴遊的樂趣,並描述山勢的奇特,藉此暗喻自己浩然的高尚人格。


第一部分


第1段


記述遊西山前的心境和遊山玩水的情形。


第二部分


第2段


記述發現西山及準備登山的經過。


第3段


記述遊西山的經過、所見景色及感受 。


第4段


記述在西山宴飲的經過及感受,以及創作本文的原因和時間。


9. 《范仲淹•岳陽樓記》



【範文語譯】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遭貶官改任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通達、民生和樂,各種廢弛的事務,都再度興辦起來。於是重新整修岳陽樓,擴充它舊有的規模,並且刻寫了唐代傑出者以及現代文人的詩賦作品在那上 面。囑託我寫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依我看來,巴陵郡的美景,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接遠處的山嶺,容納長江的流水,洶湧澎湃,寬廣無邊。早晨陽光燦爛,傍晚暮靄沉沉,天氣、景象變化萬千,這就是岳陽樓最壯麗的景觀,以前的人所作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向北通到巫峽,向南抵達瀟湘二水,失意的逐客、多愁的詩人,多數會集在這個地方,他們觀賞景物的心情,難道都會一樣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像細雨綿綿地下著,連續幾個月都不放晴的天氣。陰冷的風猛烈地吹,污濁的波浪激盪到空中,太陽、群星隱沒了光芒,山峰嶺岳遮蔽了形體;商人、旅客無法通行,帆柱傾倒、船槳斷折;到了傍晚天色昏暗,傳來一陣陣老虎怒吼及猿猴哀號的聲音。此時爬上這樓臺,就會有一種遠離祖國、懷念故鄉,擔心受惡言中傷、害怕被奸人嘲諷,滿眼淒涼,感觸至深而悲從中來的心情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遇到像春氣和暖風光明媚的天氣,水面平靜無波,從上到下的天色,橫亙 萬里一片碧澄澄;沙洲上成群的鷗鳥在飛舞、棲息,美麗的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岸上的芷草、水邊的蘭花,香噴噴的長得很茂盛;有時遠近雲煙全部消散,明月普照無垠的湖面,浮泛的月色閃爍著點點金光,靜止的月影有如沉浸在水中的璧玉;漁夫的歌聲此起彼落,這樣的快樂那有止境呢!此時登上這樓臺,就會有一種胸襟開朗、精神愉悅,得失榮辱全都忘記,舉杯迎風,歡喜洋溢的心情了。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唉!我曾經探討古代仁者的心思,和遷客、騷人兩者的行徑有所不同,怎樣呢?不因身外之物而高興,不因個人遭遇而悲傷。身居朝廷高位,就憂慮他的人民,身處民間邊地,就憂慮他的國君。正是進也憂慮,退也憂慮;這樣的話那要到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說:「在天下人還沒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啊,如果沒有這種人,我要去跟從誰呢!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寫作時間是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內容大要


主旨


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第一段


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後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二段


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後兩句從時間角度,描寫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借景抒發「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第三段


寫覽物而悲者。透過寫天氣的惡劣:淫雨、陰風、濁浪構成的主景,日星無光,山岳藏形,商旅不前,暮色沉沉,虎嘯猿啼的悲涼境況,抒寫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感慨、「憂讒畏譏」之恐懼、「感極而悲」之情緒

第四段


寫覽物而喜者。作者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五段


是全篇的重心,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自比古代的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點明了全篇的主旨。


10. 〈蘇洵•六國論〉



【範文語譯】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 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破敗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以及作戰不得法,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賂秦而引致國力虧損,才是破滅的原因。有人說:「六國一個接一個滅亡,都是因為賂秦嗎?」而我說:「不割地討好的國家被割地討好的國家拖累而滅亡,原因在於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援助,沒法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 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 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 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秦國靠攻打以外而佔領的土地,小則獲取鄉邑,大則得到城池。秦國這樣獲得的土地,跟戰勝而得到的土地相比,實際上超過百倍;六國由於賄賂秦國而失去的土地,與打敗仗而失去的土地相比,它的實際數目亦要多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國最大的禍害,本來就不在於戰爭。六國諸侯的祖先,暴露在風霜雨露之下,披荊斬棘,才得到尺寸之地。他們的子孫卻不怎樣愛惜它,隨手把它拿來送給別人,好像棄掉小草一樣。今天割五座城池,明日割十城,然後有一夜的安寢。翌日起來時看看四周邊境上,秦國軍隊又到來了。但是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欲望永不滿足,六國奉送給秦國的土地愈多,秦國對六國的侵略就愈急迫。因此,不用戰爭,那強弱相差、勝敗不同的局面早已分得很清楚了。六國終於被滅,本來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說過:「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抱著柴去救火一樣,薪不盡,火不滅。」這番話深得六國破滅的道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 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 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 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 武而不終也。

齊國從未賂秦,最後也隨其他五國滅亡,為甚麼呢?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都已滅亡,齊國也就不能倖免了。燕國、趙國的國君,起初便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按着原則不賂秦。所以燕國雖然是一個小國,卻很遲才滅亡,這就是與秦作戰取得的效果。到燕太子丹用了荊軻刺秦王的計策,才招致亡國的禍患。趙國曾經五次跟秦國作戰,兩次落敗,三次獲勝。後來秦國一再進攻趙國,李牧接連擊退秦軍。直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趙都邯鄲才淪為秦國的郡。趙國用武力抗秦而不能堅持到底,真是可惜。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 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 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況且,燕、趙當時正處於秦國把敵國差不多消滅淨盡的時候,可說是計窮力弱,孤立危殆,戰敗而亡,實在是不能不這樣的。假使三國都珍惜它們的土地,齊人不依附於秦國,燕國不派刺客,趙國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要是它們跟秦國的比較勝負之命數、存亡的道理,或者還不容易估計呢。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幷 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唉!以賂秦之地,分封給天下間善於謀劃的人;以事奉秦國的心,禮待天下間有奇能的人;六國聯合力量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會吃不下咽呀。真可悲啊!具備這樣有利的形勢,卻被秦國人累積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削去國力,月月割讓國土,以至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別人累積的威勢所脅迫吧!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 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與秦皆是諸侯,六國的力量比秦國弱,而仍然有不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假如一個擁有天下領土的大國,蹈襲六國破敗滅亡的舊事,那就連六國都不如了。


內容大要


主旨


評價六國對秦的政策,探究六國被滅的原因,以此告誡北宋執政者不可繼續採取向遼和西夏輸幣求和的政策。

第一部分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


第二部分


第2段


就分論點「賂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提出論據。


第三部分


第3-4段


就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提出論據,並提出六國抗秦之法。


第四部分


第5段


總結六國敗亡的經驗教訓,並由評古過渡至諷今。


第五部分


第6段


點明借古諷今的題旨,勸喻北宋執政者當以六國敗亡為鑒,不要重蹈覆轍。


寫作手法


開門見山


本文下筆即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確立本文中心論點。


善用例證


本文巧用不同的例證,例如「趙嘗五戰于,二敗而三勝」的史例;「以地事,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語例,使人易於明白,加強說服力。


借古諷今


借六國賂而亡的故事諷諭北宋統治者應以歷史為鑑,不應年年向外族進貢,採屈辱退讓的政策,免重蹈覆轍。


感情強烈

  • 「嗚呼」表現感慨和婉惜。

  • 「悲夫」表現沉痛。

  •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現語重心長。


修辭手法


明引

古人云﹕「以地事,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設問

人未嘗賂,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而不助五國也。

對偶

暴霜露,斬荊棘
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
以賂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誇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對比

  • 所得的土地 與諸侯所失去的土地作對比。

  • 以賂國家先祖創業的艱辛 與 子孫輕易割地賂作對比。

  • 以諸侯割城數量之多 與換取安寧時日之短作對比。

  • 以諸侯土地有限 與 暴欲望無窮作對比。

  • 以諸侯事之心 與 強侵吞諸侯之心作對比。


11. 〈王維•山居秋暝〉



【範文語譯】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新雨過後山谷裏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着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盪。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連。


體裁

  • 五言律詩

​韻腳

秋、流、舟、留。

字數

每句五字

句數

​全詩八句

平仄

有黏對

對偶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內容大要


首聯(起)


交代詩歌的背景:點出地點(空山)、時間(晚來、秋)、氣候。


頷聯(承)


承接上聯,進一步描寫山居大自然的景物。


頸聯(轉)


轉而描寫山居中人事的活動。


尾聯(合)


觸景生情,抒發作者的留戀山居生活、不理世事的感想。


12. 〈李白•月下獨酌〉



【範文語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體裁

  • 五言古詩

韻腳

親、人、身、春;亂、散、漢。

字數

每句五字

句數

全詩十四句

平仄

有黏對

對偶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內容大要


第一部分


第1-4句


記敍作者在花間獨自飲酒,邀請明月與影子共飲,氣氛由冷清變為熱鬧。


第二部分


第5-8句


記敍作者不理月與影的無情,暫時與它們為伴,趁春暖花開及時行樂。


第三部分


第9-12句


記敍作者在花間月下既歌且舞,月亮與影子好像與他同歡。並表達這快樂只是短暫,一切待醉後便會消失。


第四部分


第13-14句


表達與月、影永遠結遊,相約在天上仙境會面的心願。


13. 〈杜甫•登樓〉



【範文語譯】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庭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

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

可嘆蜀後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樑甫吟》。


體裁

  • 七言律詩

韻腳

心、臨、今、侵、吟。

句數

全詩:八句

平仄

有黏對

字數

每句:七字

對偶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內容大要


首聯(起)


點題:交代登臨的背景──時間、季節、地點,以及登臨時作者的心情和身分。


頷聯(承)


承接上聯,進一步描寫登樓遠望所見的景色。


頸聯(轉)


從眼前之景轉而寫對國家的憂思。


尾聯(合)


由遠觀收束到眼前,總結全詩,抒發作者對君主昏庸自己不受重用的無奈。


14.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範文語譯】


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髮。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體裁

​詞牌

念奴嬌

詞題

赤壁懷古

類別

雙調(兩段)長調(一百字)

​句式特點

長短不齊

押韻

物、壁、雪、傑;發、滅、髮、月


內容大要


上片


抒寫身臨赤壁而對歷史事件產生的感慨,並描寫赤壁的景色。


下片


描寫周瑜的形象,感慨自己功業未成,年華已老,並以人間如夢來自我開解。


15. 〈李清照•聲聲慢•秋情〉



【範文語譯】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我到處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悽慘。乍暖還寒的季節,最難忍受。兩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隻。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麼才能熬到天黑?細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


體裁


詞牌

​聲聲慢

詞題

​秋情

類別

雙調(兩段)長調(九十七字)

句式特點

長短不齊

押韻

覓、戚、息、急、識;積、摘、黑、滴、得


內容大要


上片


總寫作者的心情,描寫氣候環境,抒發無限愁緒。


下片


描寫庭園景色,抒發孤獨的愁懷。


16.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範文語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入夜一城花燈好象是春風吹開花兒掛滿千枝萬樹,煙火象是被吹落的萬點流星。驅趕寶馬拉着華麗車子香風飄滿一路。鳳簫吹奏的樂曲飄動,與流轉的月光在人羣之中互相交錯。玉壺的燈光流轉着,此起彼伏的魚龍花燈在飛舞着,美人的頭上都戴着亮麗的飾物,有的插滿蛾兒,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飄着金黃的絲縷,她們面帶微笑,帶着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在衆芳裏我千百次尋找她,可都沒找着;突然一回首,那個人卻孤零零地站在、燈火稀稀落落之處。


體裁

詞牌

青玉案

詞題

元夕

類別

雙調(兩段)中調(六十七字)

句式特點

長短不齊

押韻

樹、雨、路、舞;縷、去、度、處


內容大要


主旨


作者通過記敘在元夕夜熱鬧景象,以及尋找嚮慕的人的經過,表達自己不隨波逐流、趨炎附勢、自甘寂寞的情操。


上片


寫元夕花燈處處、煙火滿天、歌舞喧鬧的熱鬧景象。


下片


寫燈火闌珊的地方,偶然發現意中人的情景。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