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議論文例子】DSE 中文寫作 實用例子集系列 主題三:知錯能改

已更新:2021年6月10日


【議論文例子】DSE 中文寫作 實用例子集系列 主題三:知錯能改

我們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寫作實用例子集系列的主題三:知錯能改。這個系列包括共七個主題:仁愛慷慨樂觀積極知錯能改理想與志氣堅毅不屈奮發向上誠實守信。這個系列將會持續更新,陸續完善,敬請期待。系列中的議論文例子將會以事例為主,包括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介紹、論證手法、可用的論據。同學使用論據時應適量剪裁增減內容以符合文章脈絡。請注意:例子集內容不可能鉅細無遺,若同學希望找到其他事例,請自行上網查找,這也是鼓勵同學主動了解名人事蹟,能幫助同學擴闊視野。


【古代中國】廉頗:負荊請罪


人物介紹


廉頗,嬴姓,廉氏,名頗。封信平君,戰國末期趙國之良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曾戰勝齊國、魏國、燕國。


廉頗在戰國是個叱咤疆場的漢子,在疆場廝殺無數載,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他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在他的身上發生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或悲傷或快樂,廉頗因為有這些人生故事,其形象在後人眼中變得立體。作為一代功臣,即使多次受貶,但一旦國家有難,隨時跨馬揚鞭,馳騁沙場,從無二心。


廉頗憑藉著勇敢、堅毅而聞名於各諸侯間,當初面對強秦壓境時,廉頗受命於危難之際,能夠沉著應戰並且他以守待攻、以退為進,保持實力。特別是對待秦國的大軍問題上,他能夠成功地屢次擊退強秦的進攻,並還成功說服了秦國,將連橫的策略改為了合縱,從而使得韓、趙、魏、秦等國聯合起來攻打東方的強國齊國,這一舉動無疑為趙國爭取了最大的時間。公元前283年,廉頗又率領趙軍再次討伐齊國,直取齊國晉陽,一時間廉頗聲名遠揚,此戰之後,廉頗官拜上卿。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反面論證


論據


1. 趙王和秦王於澠池會面。藺相如使秦王無法羞辱趙王,立功於澠池之會,拜為上卿。廉頗卻看不起藺相如,認為藺相如只是一個牙尖嘴利的小人,比不上自己的赫赫戰功,藺相如聽說後就避免與廉頗見面,他說廉頗是個名將,自己為了顧及趙國社稷願意迴避廉頗,廉頗得知後頗為愧疚,便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言歸於好,成為刎頸之交,傳為美談。(正面論證)


2. 廉頗生性莽撞,負荊請罪一事也是他未能夠冷靜思考利害關係才引發出來,雖然當廉頗得知事情原委後立即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但他仍未能改掉魯莽的壞習慣。當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他一繼位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樑。最後他雖被收留,但不被信任和重用他。他一直流亡異鄉,到死都未能回到趙國。(反面論證)


 

【古代中國】李世民:虛心納諫的賢君


人物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任皇帝,是隋末唐初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和傑出的皇帝丶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也是為後世爭相效仿的明君典範之一。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於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公,後晉封為秦王,他是傑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隋末群雄,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號貞觀。


李世民登基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以及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其真跡今僅存晉祠之銘並序碑刻。 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51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唐太宗本身也是個既英武又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滅亡的大錯。唐太宗以隋煬帝的過失為鑑,在位期間,太宗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太宗的過失,他大致上都能聽納諫言。


2. 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他以此告誡兒子不要犯自己曾犯下的錯誤,重蹈覆徹。


3. 貞觀十八年(644年),劉洎升任侍中。當時,唐太宗要求大臣指出自己的過失。長孫無忌、李勣、楊師道等人都稱:「陛下沒有過失。」而劉洎則道:「近來有人上書不合陛下之意的,陛下都當面百般責備,上書者無不慚愧而退,這樣做恐怕不能廣開言路。」唐太宗道:「你說的很對,朕一定會改。」


 

【古代中國】李白:從逃學小子到大詩人


人物介紹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李白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 。李白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杜甫曾經這樣評價過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


論據


1. 李白小時候非常聰明,但他非常好玩。他不喜歡讀書。他經常在老師沒有注意時溜出學校,四處走動。有一天,他如常逃學,他看到一個老婦人坐在溪邊的岩石上,磨了一根粗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他走過去問道:「奶奶,你在幹嘛?」這位老太太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笑著說:「我想把它磨成刺針。」「如何將這麼厚的鐵棒製成繡花針?怎麼可能!」李白脫口而出,驚訝不已。這時,這位老太太停止了她的動作並充滿信心地說道:「我相信,只要每天磨一下,有一天鐵棒就可以磨成刺針。」老太太的自信和勇氣使李白非常感動。他告別老太太,然後回到學校去上學。


 

【古代中國】司馬光:剛正清廉的政治家


人物介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通稱司馬相公,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論證手法:正面論證、反面論證


論據


1. 司馬光在年紀大約五六歲的時候,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麼可以說謊,司馬光並宣稱自己從此不敢再說謊。(正面論證)


2. 司馬光被認為是保守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司馬光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复。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並指出「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目的是希望司馬光從善如流。司馬光雖然承認部分新法優勝於舊法,但仍一昧反對新法,拒絕合作。後來兩人完全絕裂,司馬光跟皇帝辭職,隱居洛陽專心撰寫《資治通鑑》。(反面論證)


延伸閱讀:









語例:


標記:

0 則留言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