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仁、論孝、論君子》語譯答案、問答筆記及DSE題目-2022 DSE 中文範文

已更新:2022年1月26日



目錄索引

  1. 論仁論孝論君子是什麼?

  2. 論語是什麼?

  3. 孔子是誰?

  4.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5. 論仁論孝論君子語譯

  6. 如何理解論仁論孝論君子?

  7. 如何理解論仁?

  8. 如何理解論孝?

  9. 如何理解論君子?

  10. 如何從散文藝術角度看論仁論孝論君子?

  11. 如何從寫作手法看論仁論孝論君子?

  12. 如何從修辭手法看論仁論孝論君子?

  13. 論仁論孝論君子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14. 論仁論孝論君子問答筆記

  15. 行仁的綱目是什麼?

  16. 仁者的品德是什麼?

  17. 仁者如何面對生活處境?

  18. 孔子是如何看待孝道的?

  19. 子女應該以什麼態度怎樣侍奉父母?

  20. 君子應該具備怎樣的品德?

  21. 君子和小人有哪些分別?

  22. 論仁論孝論君子問答的DSE題目有哪些?


1. 論仁論孝論君子是什麼?

《論仁、論孝、論君子》是集合《論語》中各章的一些與仁、孝、君子修為相關的內容而成,其編排和題目設定俱出於今人之手。對於同學來說,《論仁、論孝、論君子》是 DSE 中文科的十二篇指定範文的其中一篇。《論仁、論孝、論君子》通常作為高中範文研讀的第一篇,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儒家文化的基本概念,二是因為《論語》主要所用的語錄體,是孔子和弟子的日常對話,用字較為淺白,容易理解,所以作為學習文言文是個不錯的開始。這篇文章內容包括了《論仁、論孝、論君子》語譯答案、問答筆記及DSE題目。


2. 論語是什麼?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二十篇,各篇一般都以第一章的首二三字作為該篇之篇名。,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論語》自宋代以後,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

資料來源:論仁、論孝、論君子 (EDB)論語(中國儒家經典)_百度百科 (baidu.hk)


3. 孔子是誰?

孔子(公元前551或552—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他一生周遊列國,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實踐。其學說強調仁義、主張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反對殘暴統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在教育上,孔子是致力於中國教育事業之第一人,開啟私人講學之風,使教育由上層社會走向平民化,他「誨人不倦」,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亦致力於《詩》、《書》等古代文獻的整理,並把魯國史官所記之史書《春秋》加以刪修。

資料來源:論仁、論孝、論君子 (EDB)


4.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第十五

【論孝】

  1.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

  2.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3.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4.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論君子】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2.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5.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7.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8.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第十五

Advertisement


5. 論仁論孝論君子語譯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避。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守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守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


1.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曰:「不要違背禮節。」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健在時, 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2.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子游問如何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子,只說能事奉供養父母。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食物來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這跟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3.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規勸沒有獲得父母接納,仍要恭敬地對待他們,不冒犯他們;因多次勸諫父母而勞苦,但不會怨恨。」

4.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時時刻刻記掛心上。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

【論君子】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了威嚴,所學的也不穩固。行事以忠信為主,不要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2.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說:「君子心境舒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再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而不感到羞愧,有甚麼值得憂愁和恐懼呢?」

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5.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會為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

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做事以合義為原則,依照禮節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7.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能。」


8.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


Advertisement


6. 如何理解論仁論孝論君子?


如何理解論仁?

本選篇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論仁,有四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第一章強調仁的重要和指出仁者和知(智)者對仁的不同態度。仁者安於仁,因為他實行仁德便心安,不實行仁德便不安。智者則利用仁,他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言,有巨大的利益,故願意實行仁德。二者比較,仁者體道較深,智者體道較淺,但智者若能堅持利仁,最終亦能達於安仁之境。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第二章講君子對仁的應有態度。對於富貴,要以正當的方法得到;對於貧賤,要以正當的方法遠離,這才是合乎仁的表現,離開這種仁的表現,就不能稱作君子。作為君子,是要時刻實踐仁,片刻不離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第三章講求仁的方法。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是求仁之道,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就會得到天下人的稱許。其具體方法是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李振綱《解析〈論語〉的核心理念:仁》(載《現代哲學》2007年第5期)一文中云:「這裏『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個體感性欲望;『復禮』,即按照社會典章制度和倫理原則行事,做到在視、聽、言、動諸方面皆合於禮。孔子認為,如此反復多次,『禮』所體現的倫理原則就會潛移默化為人的內在德性(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第十五

第四章是仁的最高層次,即「成仁」,此章突顯成仁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為了仁,有時要作出犧牲,甚至獻出生命。


如何理解論孝?

選篇第二部分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

「樊遲御」一章內容論孝與禮之關係,無違於禮就是孝,對待父母的生與死,都要據禮行之。王德旭《對孔子思想中「孝」的再解讀——以〈論語〉為主要文本》(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9年第z1期》)一文中說:「『無違』是無違於禮的意思……孔子說無違於禮即是孝,可見『禮』中蘊含着『孝』的內在要求,做到『無違』也就順應了『孝』的要求。由『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見『禮』也是『孝』的一種外在表現。『孝』是『禮』的內在精神的構成之一,『禮』則是『孝』的外在表現之一。」正可為此段作注腳。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子游問孝」一章以對待動物和父母作喻,闡述「敬」是孝的最重要表現。楊伯峻《論語譯注》認為「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應解作: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就沒有分別。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事父母幾諫」一章闡述父母有不對之處時,為人子者仍要恭敬,亦是孝的表現之一。若父母不對,子女要婉轉地好言相勸,即使父母不聽勸告,仍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擔憂,但不抱怨。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父母之年」一章,主要講述孝的另一表現是要將父母時刻記在心上,既為其長壽而高興,也為他們逐漸衰老而憂戚。


選篇中「論君子」部分主要闡述君子的品德、修為,以及與小人的分別。黎紅雷《孔子「君子學」發微》(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一文指出:「『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107次,所有20篇中均有出現。開篇第一章和末篇最後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是《論語》中惟一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可見其地位之重要。實際上,孔子當年辦學,辦的就是培養『君子』的學校,孔子就是『君子之師』,孔子之學就是『君子之學』。」足見君子這個人格在《論語》中的重要性。以下談談所選章節中孔子如何講君子:


如何理解論君子?

選篇中「論君子」部分主要闡述君子的品德、修為,以及與小人的分 別。黎紅雷《孔子「君子學」發微》(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年第 1 期)一文指出:「『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 107 次,所有 20 篇中均有出現。開篇第一章和末篇最後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是《論 語》中惟一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可見其地位之重要。實際上,孔子當年 辦學,辦的就是培養『君子』的學校,孔子就是『君子之師』,孔子之學 就是『君子之學』。」足見君子這個人格在《論語》中的重要性。以下談談 所選章節中孔子如何講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君子不重則不威」一章中,孔子提出作為君子應有的四種品德: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擇朋友、過而能改。《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這裏應是兼指兩者。其中「無友不如己者」一句令後人產生不少懷疑,因而有兩種解釋:一,不會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前者若成立,則人人都交一些勝過自己的朋友,則在此原則下,勝過自己的那些朋友豈願意和自己交友?故當以第二說較合理。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司馬牛問君子」、「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義以為質」、「君子病無能焉」四章,則是闡述孔子心目中,作為君子的應有修為:其一,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因為行事光明磊落,又能自我反省。其二,君子言少做多,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其三,君子對於事業,以合宜為原則、依禮節實行之、用謙遜的說話說出、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其四,君子愧於自己沒有能力,不埋怨別人不了解自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第十五

論君子部分有三章是專講君子與小人之別。即「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求諸己」三章,指出君子心胸舒坦寬廣,小人則經常局促憂愁;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小人促成別人的壞事;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這些都是辨別君子、小人的重要準則。


Advertisement


7. 如何從散文藝術角度看論仁論孝論君子?

散文藝術角度言之,本篇也有其特色。其中之一是以語錄體寫成,極為生動真實,富現場感,可信度高。第二個特色是文字簡煉、言簡意賅,實乃古文之典範,從中可得寫作古文之法。


8. 如何從寫作手法看論仁論孝論君子?

本篇用了多種句法。如對偶句法:「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而且往往連同對比手法來用,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亦多用反問句法,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時是疑問句與反問句的結合,如「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排比句法也用上了,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凡此,俱增強了文字的對稱美及氣勢,令讀者易於感受其中情感和說話者的觀點。


本篇還用了領語式之論述結構,通常以一二關鍵詞為首,然後下面進行論述。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下文便就着「克己復禮」進行解釋。又如「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下文即闡述甚麼是「無違」。如此安排的好處是論述對象明確,一目了然,使讀者容易掌握重點。


9. 如何從修辭手法看論仁論孝論君子?

修辭手法論之,本篇用得最多的是對比,如君子對「富與貴」與「貧與賤」應有態度的對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中的犬馬與人子的對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與「小人反是」的君子與小人操行的對比。凡此,俱見出以對比說理是《論語》或孔子的說理特點。


10. 論仁論孝論君子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11. 論仁論孝論君子問答筆記


行仁的綱目是什麼?

行仁的綱領是「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語行為都合乎禮。而行仁的條目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不合禮的事就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仁者的品德是什麼?

在堅持仁德方面,一,不論時間的長短都要堅持仁德,文中「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意思是吃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也不離棄仁德;二,不論生活的順逆都要堅持仁德,文中「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意思是即使倉卒、匆忙或困頓流離,也必定會堅持仁德;三,即使面對生死的抉擇也要堅持仁德,文中「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不因貪生而損害仁德,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德;四,不論所得的利益要堅持仁德,文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仁者實行仁德就安心;知者知道實行仁德有好處,於是實行仁德。


仁者如何面對生活處境?

文中提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意思即是仁者能夠長期處身窮困或安樂的環境中。而且文中也提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仁者面對富貴,不用不正當的手法去獲得它;面對貧賤,不用不正當的手法去擺脫它。


孔子是如何看待孝道的?

孔子認為子女應該善事父母。原則上應達致「無違。」,具體上應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子女侍奉父母,無論父母生前和死後,都要合乎禮節。


子女應該以什麼態度怎樣侍奉父母?

在應該以什麼態度怎樣侍奉父母的問題上,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又提出「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子女要用尊敬的態度來奉養父母,用委婉的態度來規勸父母。同時,孔子也提出子女不要忘記關愛父母,「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女要時刻記住父母的年歲,一方面為父母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為父母年老而恐懼。


君子應該具備怎樣的品德?

君子有必須堅守的原則,「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做事以合義為原則,按禮節來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在對人和對事的態度上「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分別要莊重而有威嚴,所學穩固,做事以忠誠和信實為主。 在為人處事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在自省的問題上,「君子不憂不懼。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君子坦蕩蕩。」、「過則勿憚改。 」,意思是自我反省而問心無愧,所以不憂不懼;心境坦誠寬廣。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在交友方面,「無友不如己者。」,不結交那些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 在責己時,「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能。在言行上,「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做到言行一致,認為自己所說的話超過實際的行動是可恥的。


君子和小人有哪些分別?

在心境上,「君子坦蕩蕩。」,君子時常坦誠寬廣,「小人長戚戚。」,小人經常憂愁。在處事態度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做的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小人反是。」,小人正好相反。在責任感上,「君子求諸己。」,君子要求自己,「小人求諸人。」,小人要求別人。


Advertisement


12. 論仁論孝論君子問答的DSE題目有哪些?

關於《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問答在DSE中文閱讀卷出現過三次,分別是2019Q3、2020Q6&7、2021Q2。以下是題目的截圖:


(請注意,Ice Cream Tutor 不擁有以下任何一張圖片及其內容的版權,圖片來自考評局網站的公開資源 中國語文 - 考生表現示例 ,目的是為了方便同學了解考試形式,若版權擁有者認為有任何懷疑版權被侵犯的地方,請即聯絡 icecreamtutor@gmail.com,我們會盡快為您刪除有關內容,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DSE-chi-paper1-2019Q3(i)
2019Q3(i)
DSE-chi-paper1-2019Q3(ii)(iii)
2019Q3(ii)(iii)

資料來源:2019中國語文卷一考生表現示例 (hkeaa.edu.hk)

DSE-chi-paper1-2020Q6
2020Q6
DSE-chi-paper1-2020Q7
2020Q7

資料來源: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卷一示例 (hkeaa.edu.hk)

DSE-chi-paper1-2021Q2
2021Q2

資料來源:2021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卷一示例 (hkeaa.edu.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