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中學概覽】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

HK & KLN Kaifong Women's Association Sun Fong Chung College

72

8/2/22

19/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英語:HK & KLN Kaifong Women's Association Sun Fong Chung College)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大埔區校網,地址位於新界大埔大埔公路大埔滘段4643號。學校創辦於2002年。辦學宗旨:秉承辦學團體的辦學方針,注重學生兩文三語培訓,乃香港首間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的津貼中學。發掘學生多元智能,使他們得到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樂於終身學習,成為有創意、具應變能力、富責任感及積極進取的公民。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大埔區

學校地址:

新界大埔大埔公路大埔滘段4643號

聯絡電話:

26567123

傳真號碼:

26546886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專線小巴:28K,28S 巴士:72、72A、73A、74A; 校車:學校委託校車公司接送學生。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孔美琪

博士BBS 太平紳士

校長:

吳少祺

先生

(B.Sc.(Hon), Dip.Ed., M.Ed.)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2002

港九街坊婦女會有限公司

勤、廉、信、慎

不適用

11557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6

57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100

學士:

32

碩士、博士或以上:

68

特殊教育培訓:

43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10

2

88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1. 面試表現 20%; 2. 學業表現 20%; 3. 操行表現 20%; 4. 獎項(包括學術、體藝及服務) 20%; 5. 教育局所提供之名次 20%。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1. 除出版「新生攻略」和「家長手冊」(網上版)外,更舉辦中一新生家長會,協助新同學和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目標和運作。透過為期兩周的暑期銜接班,新生可以適應本校以普通話和英語授課的特色;適應活動包括:透過遊戲學習英語,紀律訓練,更設普通話、數學、科學及電腦銜接班,以鞏固同學的根基,讓同學們無懼升中的新挑戰。 2. 成立「健康校園政策小組」,按學生需要制訂相關政策,幫助學生發展健康生活習慣、正面人生觀與價值觀、生活技能及抗拒誘惑的技巧。本年度關注重點包括:正向心理學、健康飲食、無毒校園、無煙生活、自我形象、情緒健康、生涯規劃、性教育等。

學費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40元,
 中五堂費為:340元,
 中六堂費為:34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4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1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13(社費)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靈活安排時間表,安排特別學習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室,拓寬學習經驗。在初中階段,設跨學科英語閱讀課,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1. 鞏固和諧關愛的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正向的生活態度。 2. 強化網絡或電子平台,按學生的學習需要及多樣性,致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所長,從而建立學習自信。 3. 優化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劃,建立以「T-標準+」描述的專業階梯。

學校管理架構:

已成立法團校董會,實行校本管理。通過集體協商,確立權責分明的行政架構,設有:教務組、學生成長支援組、家長及社區關係組等13個行政組別。制定《教師手冊》、《安全指引》和《中層管理者的特質或角色》等指引,建構「點、線、面」 的自評文化。外評隊曾指出學校能適切運用自評推動學校自我完善和持續發展,整體成效斐然。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法團校董會成員包括:辦學團體校董7名,獨立校董1名,教師校董2名,家長校董2名,1名校友校董和校長。

環保政策:

設立綠色學校委員會,制訂及監察環保措施的執行。已推行的環保措施包括:使用節能光管、教室窗戶貼上隔熱玻璃紙、參加育苗減碳計畫、興建綠色廚房實施即場分飯。設置廚餘機,不但減排,而且可將食物殘渣循環再造,再繼而廢物利用將殘渣分解變做營養肥料。另外,學校推行電子通告,家長可利用互聯網或手機應用程式接收通告,減少紙張的使用量、每班設環保大使宣傳節約能源和環保的信息等。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1. 高中開設多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的科目(如: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及通訊科技等),讓學生按意願及能力選修,從而協助學生拓展視野及與國際接軌。 2. 初中科學和電腦採用英語授課,而其他部份學科則以「英語延展教學活動」的模式來推動學習,並與英文科進行跨學科的英語增潤課程。 3. 初中設跨學科英語閱讀課,協助學生提升英語閱讀及寫作的能力。 4. 制訂「協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措施」:創造英語學習環境、聘請2位外籍教師、建設有利英語發展的設施等。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優化合作學習,在課堂上強化分組討論後的匯報、教師回饋和跟進。 2. 設立五大教室常規及五常法,並制定評核標準,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3. 各學科擬定預習資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並以不同方式檢視學生的預習情況。課堂內,老師訓練學生以不同的摘錄方法摘錄所學重點,並培養學生撰寫學習反思的習慣。 4. 各科善用實時視像教學平台,全方位支援學生學習。(獲視學人員充分肯定) 5. 購置150部平板電腦,引入電子學習,增加師生互動性及學生參與性。 6. 促進校園閱讀文化,在學校網頁推介書籍,擴闊學生的知識面和思考深度。 7. 有系統讓各級學習不同的學習技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高中共設12個選修科,涵蓋不同學習領域。 2. 課程重點:  (1)初中中文科是由普通話科與中國語文科融合而成。(2)初中生活與社會科配合高中課程,讓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與社群、國家、國際社會與環境的關係。(3)初中設計與科技納入高中選修科目,建立高階思維和解難能力。(4)初中設跨學科英語學習課,包括:(a)安排跨學科英語默書,強化同學科本的詞彙及句構,打好學生的英文基礎;(b)推行「跨學科英語閱讀課」,每周均閱讀校本自編的科本文章,附以網上聆聽版、腦圖、漸進式段落寫作技巧等,讓學生從聽讀寫三個不同層面強化英文基礎。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1. 設早讀時段,透過閱讀獎勵計劃及各種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質。 2. 增設特別學習活動,推展跨科專題研習,以發展學生的協作和共通能力。 3. 透過早會、德育課、班主任課、生活與社會科、其他科目滲透及相關的學習活動等,強化學生正面價值觀、態度和行為。 4. 全校設WiFi,配合網上學習平台,如:Wisenews、i-learner,發展電子學習。

生涯規劃教育:

中三至中五設生涯規劃課,由專職老師任教。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委派老師接受特殊教育的培訓,成立專責小組和聘請輔導員及教學助理,照顧和協助個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推行「朋輩輔導計劃」,協助學習困難的同學認字及伴讀。自2003-04學年至今,成功推薦234位在不同範疇資優學生參加教育局的「資優培訓計畫」。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致力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在推行政策方面,學校安排「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出任特援隊(學生支援組)召集人,聯同相關的老師定期舉行會議,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合適的支援計劃,並透過各方面的調適,幫助學生發展多元智能。為協助老師識別有需要的學生,從而及早作出支援,本校有系統和策略地安排不同科目的老師接受教育局「三層課程」的培訓,以及適時邀請教育心理學家或社工到校為老師舉辦專題講座,並定期向教職員發放融合教育資訊。此外,本校亦會為有需要的家長舉辦講座或工作坊,以增加他們對融合教育的了解。另一方面,本校靈活運用資源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包括增設支援老師、增聘輔導員及教學助理,同時透過外購服務,如情緒管理訓練課程、言語治療服務、共融活動、課後補習班等,針對學生不同的需要,幫助他們多元發展,從而規劃人生,在升學擇業時作出合適的安排。本校更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及社工提供諮詢或輔導服務,為個別學生提供適切支援。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1. 於部分班別,全面落實核心科目小班教學。 2. 英文科使用兩套不同程度的課本,提高能力較佳學生的學習效能。 3. 增加「平時分」的比重,強化持續評估,減輕學生面對考試的壓力。 4. 為有特殊需要的同學作出考試的特別安排。 5. 課程分核心、延伸及高階三個層次,老師根據不同層次的課程給予學生合適程度的課業。 6. 初中安排中文、電腦、科學及數學的測考卷在100%外,增設20%的挑戰題,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7. 制定「擬卷指引」,明確規定一般性問題佔40%、延伸題目佔40%、高階思維題目佔20%。 8. 老師根據測考的評估數據,進行拔尖補底。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家長教師會定期召開會議和舉辦活動,促進家長、教師、學校及社區間之聯繫,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相輔相成地發展。家長互選代表成為本校法團校董,參與學校管理;家教會委任家長代表為「買賣業務監管委員會」成員,幫助學校甄選和監察午膳、校車、小食部、書局及校服供應商等;定期與學校合作舉辦親子講座或活動,推展家長教育;推動校服及舊書回收,既環保又可支援有需要的家庭。

校風:

1. 重視學生的成長,投放大量的資源,給予支援,並採訓輔合一模式,每年按學生的實際需要,釐定主題,並由副校長(學生支援)統籌落實,有系統地幫助學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交三個層面健康發展。 2. 以學生為中心,安排多元化活動,創造大量機會,讓他們「當主角」和多元發展;配合刻意安排,透過多種方式(如早會、周會、學校網頁、大堂視像系統、榮譽榜、操行分等),對表現優異及學行有進步的同學加以表揚,樹立榜樣,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 3. 安排德育及生涯規劃課,利用校園生活、新聞及時事,引發討論,加上校長、副校長和及老師輪流分享校園生活點滴,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4. 全校實行雙班主任制,全體師生留校午膳,每天放學前安排班主任節,強化班主任與學生的關係,透過良好的班級經營來建立學生的支援系統。學校致力為同學進行輔導或跟進工作,營造和煦、愉悅、促進溝通和自主發揮的空間。 5. 積極鼓勵和安排學生服務社區,培養學生關懷社群、樂於助人的美德。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學校三年計劃的發展重點: 1. 透過課程的規劃、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廣及全方位學習的經歷,培養學生自律守規及正向人生態度。 2. 強化網絡或電子平台,按學生的學習需要及多樣性,致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所長,從而建立學習自信。 3. 優化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劃,建立以「T-標準+」描述的專業階梯,以配合學校發展的需要。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建構教師專業標準,持守專業信念,反思專業發展規劃的優次。 2. 建立欣賞、關愛的文化,燃亮教師「樹人」的使命與「任重道遠」的承擔,配合學生成長的需要,培育學生品格。 3. 善用資訊科技及多元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並開啟其勇於創新的精神。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課外活動分為學術、體藝、興趣、服務及領袖生等五大類。現有學會39個,11項領袖生訓練活動,包括:中國文化學會、英文學會、銀樂隊、攝影學會、演講與辯論學會、公民及社會學會、魔術學會、划艇隊、拔河隊、花式跳繩隊、男女童軍、少年警訊、公益少年團、學術領袖生、紀律領袖生、圖書館領袖生、推廣及接待領袖生、司儀隊、社聯會、學長、學生會、環保領袖生等。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千禧校舍已裝空調設備及鋪設光纖和wifi網絡。標準設施外,設英語學習室、英語花園、人生規劃室、數碼圖書館、資訊科技學習中心、重新裝修設計與科技室,購置立體打印機和鐳射切割機、增設實物投影機及電子白板供教室使用。另外,校舍更設足球場、跑道、沙池、健身室等。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暢通易達洗手間、觸覺引路帶、暢通易達的公共詢問或服務櫃枱及視像警報系統。

其他

篇幅所限,未能盡錄,詳情請瀏覽本校網頁。 2021年第十屆參加中學文憑考試,同學們的整體成績良好,平均科目及格率為91.9%(全港平均數為85.5%)。 上學年大部份學界賽事因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而取消,校外獎項亦受影響。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獲得以下獎項: 1. 2020數學奧林匹克AIMO港澳盃晉級賽: 金獎 6A陳祥銘; 銀獎 3A黃偉倫 5A徐延睿 6A楊欣怡; 銅獎 3A林煒培 林嘉維 4A 林雪儿 黃雪嵐 翁敏婷 郭恒瑋 黃景泓 5B施弈銘 2. 2020數學奧林匹克AIMO港澳盃總決賽: 銀獎 5A徐延睿  銅獎 4A郭恒瑋  6A陳祥銘 3.第四屆「華文盃」全港書法大賽2021硬筆書法(中學高級組銀獎):; 5A袁玉姍 5B盧彥喬 4.2020大埔區傑出學生選舉︰5A梁珮晴 6A歐希雯(十大傑出學生-高中組)、3A冼曉愉(十大傑出學生-初中組) 5. 第十九屆基本法多面睇全港中學生辯論賽(基本法盃): 普通話組季軍 3A蘇建庚 4A曾倩瑤 6A歐希雯 6B杜亮亮 最佳辯論員6B杜亮亮 6.第七十二屆香港校際朗誦節英文朗誦比賽 英文獨誦亞軍 4A翁敏婷; 英文獨誦季軍 4A林雪儿  3A江思穎 7.第七十二屆香港校際朗誦節中文朗誦比賽 散文獨誦─季軍 1E王蕊之                                  另外,本校設立設立獎學金,鼓勵在學行上有優秀表現的同學;更有助學金,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同學參加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