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中學概覽】

裘錦秋中學(元朗)

Ju Ching Chu Secondary School (Yuen Long)

583

8/2/22

28/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裘錦秋中學(元朗)(英語:Ju Ching Chu Secondary School (Yuen Long))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元朗區校網,地址位於新界元朗天水圍天湖路5號。學校創辦於1975年。辦學宗旨:本著校訓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學生為本,注重五育均衡發展,培養勤奮學習、獨立思考、探索真理的精神,發展學生潛能,使其具有良好操守及健康積極態度。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元朗區

學校地址:

新界元朗天水圍天湖路5號

聯絡電話:

24450228

傳真號碼:

24451637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276、276A、69X、69M、69P、269B、269C、269D、E34A、E34P、 969、265S、B1、B2P、K75P; 輕鐵:761P、705、706; 西鐵:天水圍站; 專線小巴:34A,77A、77B。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邱達文

先生

校長:

潘步釗

博士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文憑)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75

裘錦秋書院有限公司

自強不息

不適用

54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6

62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92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60

特殊教育培訓:

44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18

16

66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及比重:教育局成績次第40%;學業成績15%;課外活動及操行20%;面試表現25%。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每年暑假於八月下旬舉辦「中一迎新營活動」,提升中一新生的抗逆力和自信心,以面對新的學習環境,了解本校「關愛欣賞、自信自重、力爭卓越」的理念,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開學初期會安排輔導學長協助新同學融入校園生活。以「均衡、環保」作為挑選學校食物供應商之首要準則,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學生、家長,以至教職員,在生活中懂得「與時並進,善用資源」,培養其正面及健康生活態度,尊重家庭崗位角色,建造和諧的家庭生活。

學費

裘錦秋中學(元朗)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290元,
 中五堂費為:290元,
 中六堂費為:29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3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2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資訊科技設施費:$200。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應用學習課程為擁有不同興趣和取向的學生提供現時學校課程以外的多元學習平台;為學生提供機會,去探究個人終身學習的取向及職業抱負;發展學生的基礎技能、思考能力、人際關係、價值觀和態度,以及與職業相關的能力,為未來升學、就業以至終身學習做好準備;及讓學生在高中階段有機會取得資歷認可,為繼續升學及就業作好準備。應用學習的六個學習範疇包括: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商業、管理及法律、服務、應用科學及工程及生產。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詳見學校發展計劃

學校管理架構:

實行校本管理,主張校政開放,尋求共識以落實政策。校內設有教務、學生關顧、學生事務、課外活動、德育及公民教育、升學及就業輔導、家長教師會、校務等行政組織。教師加入不同委員會發揮所長,共同管理學校。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本校法團校董會已按照第279章的規定,於2009年6月正式成立。校董會成員有14位,當中包括教師校董、家長校董及校友校董。

環保政策:

本校重視對推動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盡力於物資採購、食物、清潔、節能、回收及循環再用各方面落實綠色政策,透過多元化措施及活動,向學生灌輸例如「走塑」、「惜生」、「可再生能源」等等的綠色生活概念,亦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如本校設有廚餘機,讓同學將廚餘變為有用肥料;學校亦參與「採電學社」的計劃,成功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已加入「中電公司」的上網電價計劃,鼓勵學生節能環保的重要性。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主張中英並重。初中主要以母語為授課語言。高中按學科特點以中文、英文授課。為提高學生英語能力,校內推行英文閱讀計劃、星期三英語日、口語訓練、英語自學中心及定期舉辦英語活動,提供英語環境,提升學生英語水平。此外,全校積極推動閱讀,提升中英文寫作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有關學生學習方面: 1. 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及創新探究能力 2.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從閱讀中學習。 3. 豐富學生的多元學習經歷,各科舉辦「走出課室」全方位學習計劃。   有關教學策略方面: 1. 初中課程以學生為本,編訂核心課程,以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 2. 與外間大學和教育局合作,提升課程與教學質素。 3. 鼓勵本校教師積極進修,鑽研多種教學策略,優化課堂學與教效能。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可選科目:生物、企會財、化學、中史、文學、經濟、地理、歷史、資通、物理、視藝 2. 課程重點:英文科設寫作課程及說話課程、中一至中三級設「綜合能力及倫理課程」、中四級設「綜合學習能力課程」、中五級設「文化藝術課程」。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甲:從閱讀中學習 1.舉行早讀課,逢星期三英語閱讀;2.中一及中二級閱讀獎勵計劃;3.訂閱中華文化刊物,設專題展覽室;4.舉辦以閱讀為主題的禮堂周會,與中文學會舉辦讀書會;5.每年舉行大型書展,並印製教師及學生好書推介單張;6.頒授閱讀獎學金及愛書人獎;7.推行電子書閱讀獎勵計劃;8.圖書館成為各科的第二教室,以推動各類型閱讀活動。 乙: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1. 所有課室使用光纖互連,提供高速網絡寛頻服務及支援全校WIFI高速無線上網;亦備有不同學習平台之平板電腦供同學進行電子學習。2. 學生亦可透過eClass, Google for Education, Office365, HKEdCity, Edmodo, Schoology 等平台,在不同的學習社群建構知識,並利用各平台的優勢促進學習。3. 學校亦建立創客室,提供mbot、micro:bot、VEX等設備供有興趣製作機械人及學習編程的同學,進行STEM相關活動,加強計算思維的訓練以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學會「適用」、「智用」及「善用」資訊科技於學習上,初中課室安裝智能黑板,加強電子學習成效。 丙:專題研習 1. 透過初中的「綜合能力及倫理科」,以跨學科及結合STEM元素的形式進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綜合運用共通能力,以及待人接物態度,主動建構知識,擴闊視野;2. 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培養高階思維技巧及自學能力,以期達到本校「自強不息」的教育目標。 丁:德育及公民教育 1. 內容包括:品德教育、國民教育、生命教育、價值教育、基本法教育、環境教育等;2. 透過周會、班主任課、講座、參觀、考察、訓練營及課外活動等活動,幫助學生實踐正面價值。

生涯規劃教育:

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和終身的過程,讓學生在人生不同階段達成不同的目標。生涯規劃教育在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個人規劃、設立目標和反思的能力,以及認識銜接各升學就業途徑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生涯規劃教育包括 1. 提供不同的服務,以相互配合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發展需要; 2. 涵蓋所有學生,不論其能力、志向和就讀年級; 3. 作為提升學生力量的方法,使他們就學習、事業目標和其他生活範疇作出知情和負責的選擇; 4. 鼓勵學生根據興趣、能力和志向作出學習/事業選擇; 5. 促進學生的生涯發展,幫助他們發揮個人潛能; 6. 協助學生處理及適應從學校環境過渡至工作世界,並裝備他們終身學習。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成立學生支援專責小組,推動全校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教育工作。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學生支援組負責策劃、推行及檢視與融合教育的支援工作,制定「校本融合教育政策」。成員由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老師、學生輔導員組成,連同教育心理學家,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制定適切的支援措施,在部份小組課堂進行分層課業,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並提供校內測考調適及申請公開試的特別考試安排。 學校定期審視校內共融文化,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結合其他校內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支援。學生支援小組與專業人員共同訂定個別學生的支援層級及服務安排。學校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同時亦外購言語治療及課餘溫習班等支援服務給予他們。在得到家長同意後,本校會為有嚴重學習/適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學習計畫,定期約見家長檢視進展。為提升校內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學校每年定期安排教師出席特殊教育培訓課程、硏討會和經驗分享會。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就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作出輔導、轉介及專業評估,並於上課及測考中作出個別不同調適。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家長通過不同途徑參與校本管理,同心同德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出版《家長教師會通訊》,並舉辦各種不同活動,以提升家校合作。

校風:

校規嚴謹,校風純樸,重視情智發展。通過級主任及班主任制度全面加強初中學生的品德及提升學業成績。學校設有陽光校園計劃、勵進獎勵計劃等,目的為促進學生的品德情意發展,培養其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除此之外,同學更可透過服務由本校舉辦的大型活動(例如元朗小學生德育故事比賽、書展開放日等),提升自信,增強歸屬感。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本學年發展重點:  1. 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創科探究、規劃人生的能力。  2. 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善用優質班級文化,並發展其個性。  3. 配合教育發展,運用多元化教學計算機策略,優化課堂學與教效能。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每年均舉辦教師研討日及聯校教師研討日,邀請專家、學者與本校教師交流,更透過實地考察,以擴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與提升專業能力。本校鼓勵教師專業進修,去年每位老師平均持續進修時數達70小時以上。各科組進行集體備課,全年每位老師均會進行至少一次公開示範課,部份老師以平板電腦及虛擬實景進行課堂教學,促進專業交流,部份科目老師更多次獲邀為教育局及香港中文大學主持講座、分享教學的心得。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設有學生會,學生編入四社。本校共有66個課外活動組織,分學術、德育、藝術、體育及服務五類。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如:全校書展、專題研習、陸運會、歌唱比賽、合唱團、戲劇比賽、舞蹈比賽、辯論隊、日文班、國畫班、油畫班、觀星活動、攀登隊、數理週、演講比賽、藝術欣賞會、大旅行及球類比賽,藉以發揮學生潛能。學校每年組織往內地及境外交流團,擴闊學生視野,每年考試後均安排學生參觀各類博物館,加強同學的文化素養。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課室舖設光纖互連及全校WiFi無線網絡作高速上網,初中所有課室配備電子黑板,其他課室均備有液晶體投影機、教學電腦及實物投影機等科技設備。除禮堂外,另有大型演講廳、會議室、校史室、學生活動中心、英語自學中心、英語聊天室、電腦室3間、實驗室5間、配合STEM教育而設的創科學習中心,圖書館、圖書館附設電子學習中心、文化藝術室、校園電視台及創意大本營等。另設空中科技園培育對科技有興趣之同學。校園更闢有自然小天地、關愛種植地帶及攀石牆,激發學生潛能及興趣。本年度增設CAVE虛擬學習教室,透過沉浸式互動教學,啟發創意科技思維。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本校非常重視學術;耗資百多萬興建大學級水平的大型演講廳,用以舉辦研討會及聯課學習活動。學校積極推動文化藝術,初中推動全方位經歷、高中開設文化藝術科,亦致力透過校園環境,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對藝術修養及興趣。語文教學成績顯著,書展銷書額逾十萬元,廣為傳媒報道。本校之科技研究成績超卓,連續多年代表香港出賽美國英特爾工程大獎賽及國際可持續發展項目奧林匹克競賽,於各類型科研比賽中屢獲殊榮。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