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概覽】
蘇浙公學
Kiangsu-Chekiang College
267
8/2/22
25/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蘇浙公學(英語:Kiangsu-Chekiang College)是一所直資男女校,屬於香港東區校網,地址位於香港北角寶馬山道20號。學校創辦於1958年。辦學宗旨:以中國固有文化的精髓作培育學生品德的指標,體現「整齊嚴肅」的做事、做人生活態度;並在中英並重、文理並重及升學與就業並重的原則下提供均衡教育。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香港東區
學校地址:
香港北角寶馬山道20號
聯絡電話:
25702261
傳真號碼:
25100264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25、25A、27、85、108 小巴:25、49M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王寶明
先生
校長:
方仲倫
先生
(社會科學學士、教育文憑、教育碩士)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直資
男女
1958
有
有
有
香港蘇浙滬同鄉會
整齊嚴肅
不適用
6780
平方米
不適用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
38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82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47
特殊教育培訓:
42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24
13
63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申請學生成績次第名單的排名25%、小學操行及評語25%、小五及小六校內成績20%、面試10%、課外活動10%、校內或校外表現5%、獎項5%。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新生指導日、暑期各學習領域銜接課程。 本校飯堂為學生提供營養早餐及午餐。透過生活與社會、生物、科學及體育等科目灌輸健康概念。鼓勵學生參與校運會及校際運動比賽。
學費
蘇浙公學為直資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7500元,
中二學費為:7500元,
中三學費為:7500元,
中四學費為:7500元,
中五學費為:7500元,
中六學費為:750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0元,
中五堂費為:0元,
中六堂費為: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8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2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0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初中各級分別設有中文及英文班。高中則按學生語文能力及選科分班,以母語或英語授課。
學費減免(如有):本校設有學費全免或減免1/2學費。有需要的學生(包括來自綜援家庭的學生及領取學生資助辦事處財政資助的學生)可提出申請學費減免。 - 新生可於開學後的2個星期內遞交申請,其申請結果會在1個月內獲得通知。 - 本校學費減免計劃詳情包括家庭入息限額,請瀏覽網上版 https://www.kccnp.info/?page_id=4839 。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提升學生學能與態度的素質;透過生命及生涯教育,培養正向價值觀,陶鑄蘇浙人優良的素質。
學校管理架構:
學校設有多個部門統籌教務、學生事務、學校資訊、學生註冊等工作。行政組織採用分層分工、互相合作的方式。重要政策均經諮詢議決。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校董會由商界、教育、法律及其他專業人士組成。校監為資深的前線教育工作者。
環保政策:
本校積極推動節能及物料回收,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學校亦為學生設立智能添水站,達致減塑目標。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本校傳統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普通話三科。除英國語文外,其餘學科均按班分別以英語或母語授課。本校非常重視語文教育,除增加教學時數外,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英語銜接課程。此外,學校亦透過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朗誦比賽等活動培育學生掌握「兩文三語」的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強調德、智、體、群、美的均衡發展;注重訓練學生的創意思維、明辨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培育學生的個人品格、公民意識、人際溝通技巧和責任感。本校初中部分科目按學生能力剪裁及統整,設計「校本課程」,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校亦推行早讀計劃、閱讀獎勵計劃、專題研習計劃、全方位學習活動及資訊科技互動學習。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學生可按能力及興趣選修二或三個選修科。 2. 課程重點:本校初中部分科目按學生能力設計校本課程,以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本校設有閱讀小組、資訊科技小組、專題研習小組、德育及公民教育小組,制定校本措施,推動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生涯規劃教育:
本校深信生涯規劃是中學教育的重要一環,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認識自我、拓寬對升學和就業途徑的視野、以致定立人生目標和持續反思的能力,好讓學生能獲得所需知識、技能及態度,以配合自己的興趣、能力、方向作出明智的升學和就業選擇, 從而盡展個人抱負並貢獻社會。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在初中推行「成長新動力」課程,當中包含講座、遊戲及工作坊,讓學生多加了解其個人特質,並思考未來的發展路向。及至高中,本校定期舉辦升學和就業講座、專上院校參觀、領袖訓練營及「學長導航計劃」,從不同渠道,讓同學掌握生涯規劃的要義。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採用調整課程、調整教學方法、調整功課、調整評估準則等方法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另設高中課後學科輔導、初中課後功課輔導及非華語學生中國語文調適課程。資優學生方面,本校開辦抽離式及校外支援資優教育課程,並推薦資優學生參加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及本地大學所開辦的資優課程。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以學生的獨立學習需要為本,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模式。學生支援小組成員由輔導組老師擔任,尋找不同資源去協助同學。面對不同學生,本校按其需要提供適切的教學及考評方法,包括座位安排、友儕陪伴、家課剪裁,課業調適、特別考試安排等,為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尋求出路。學生情緒方面,本校以「預防勝於治療」作為方針,竭力於日常校園生活中留意有需要的學生,適時與家人及社工聯絡,盡力陪伴學生成長。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評估方式除測驗及考試外,另設上課表現評分、家課及專題研習評分等,以助評估一般不能通過筆試進行評核的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發展多方面的能力。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家教會定期召開會議,並舉辦研討會及聯誼活動,加強溝通,促進家校合作。班主任透過家長日、學校內聯網及電話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絡。
校風:
本校校風純樸,注重紀律及德育的培訓。具體措施包括初中開設德育課。每週一則設統一晨會,全體學生在操場集合由校長、教師訓話或同學分享。每週另設一節週會或班會課。週會由校長、教師或嘉賓作專題演講,訓勉學生,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及修養。班會則由衞生署專業人員進行「成長新動力」德育課程。本校另推行初中學生留校午膳措施。此外,本校亦透過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發揮個人潛能、發展健全的人格。本校輔導組由資深教師及專業社工負責,為學生提供升學、擇業及生活輔導等服務。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加強資訊科技設施,藉以推動電子學習;成立專責小組,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每年舉辦兩次教師專業發展日,邀請專家主持教育專業研討會。本校積極鼓勵教師進修教育碩士及其他教育專業課程,同時亦推動教師參加教育局及教育團體舉辦的研討會及工作坊。本校亦推行協作備課、同儕觀課,並與同工分享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效益。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本校提供不同學習領域的參觀及考察活動、國內及海外交流團、按學術、服務、藝術、興趣及體育五大類設立的36個課外活動小組等全方位學習經歷,以助學生獲取智能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體藝發展和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等學習經歷。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資訊科技教學設施包括:無線網絡系統、多媒體學習中心、電腦室、內聯網系統、 電腦、手提電腦;另有語言實驗室、視聽室、輔導室、健身室、體育館、禮堂、圖書館、飯堂、升降機等。全部課室及特別室均安裝冷氣及互動電子白板。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暢通易達升降機、暢通易達洗手間及暢通易達的公共詢問或服務櫃枱。
其他
本校重視學生身心均衡發展,鼓勵同學積極參與課外活動。除由本校老師擔任各學會顧問外,另聘請十多位專業導師作專業指導。較為突出的有女子鼓隊及羽毛球隊,於學界屢獲殊榮。此外本校亦會安排學生到國內及外地交流,擴闊他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