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中學概覽】

嶺南衡怡紀念中學

Lingnan Hang Yee Memorial Secondary School

316

8/2/22

27/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嶺南衡怡紀念中學(英語:Lingnan Hang Yee Memorial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香港東區校網,地址位於香港柴灣小西灣道31號。學校創辦於1991年。辦學宗旨:秉承嶺南傳統辦學精神,提供優質全人教育,並以校訓「弘基格致、服務社群」勉勵學生拓展豐盛和有意義的人生。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香港東區

學校地址:

香港柴灣小西灣道31號

聯絡電話:

25764852

傳真號碼:

28824540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82、85、780、788、789、8P、8X、106、106P、118、118P、606; 地鐵:柴灣或杏花邨站下車,轉乘小巴; 小巴:47M、62。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韋皙然

女士

校長:

李志霖

先生

(文學士、教育文憑、輔導證書、教育碩士)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91

嶺南教育機構有限公司

弘基格致、服務社群

基督教

67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7

60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97

學士:

98

碩士、博士或以上:

52

特殊教育培訓:

22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12

0

88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包括:該生校內成績35%、操行35%、面試30%。面試時考慮因素包括:語文能力、分析能力、家庭對學生的支援、課外活動、校內及校外服務、獎項等。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本校會為中一新生提供為期兩週的暑期適應課程,包括英語銜接班、電腦應用、數學課程、課外閱讀指導及學習生活輔導課等,讓學生盡早適應中學生活。 本校著重學生發展均衡及健康飲食習慣,讓學生注意食物營養。同時,凡中一學生均須與班主任於課室內一同用膳,並培養學生基本的禮儀。

學費

嶺南衡怡紀念中學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20元,
 中五堂費為:320元,
 中六堂費為:32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7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2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班房內資訊科技設備及保養(中一至中五$200)、(中六$100)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2010/11學年開始,初中數學、綜合科學、綜合人文、電腦有英語延展教學活動。本校利用學校本身的資源,把中一至中六的四班細分為五班,實施小班教學,加強照顧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1.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善用電子學習工具; 2. 啟發學生多元潛能,培養積極主動態度。

學校管理架構:

本校著重推動全校參與的學校文化,老師皆積極參與教學、輔導及訓導工作,以言教及身教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成功建立嚴謹而關懷的校風。另外,學校定時召開全體教師會議,藉此訂定學校方向及主要政策,繼由各工作小組根據所訂定方向制定措施,再在全體教師會議通過,並由全體老師共同執行。由於教職員間關係融洽,與管理層有共識,各政策及措施皆能有效地施行。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本校於2012-2013年度開始成立法團校董會。

環保政策:

學校關注學生的環保意識,設立德育、環保、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著力推動環保教育,並在校園內外舉辦持續而多元化活動。同時,本校乃環保科技的先鋒,2007年已加入社區天氣資訊網絡,利用本校天台的氣象站為香港天文台提供天氣數據。另有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裝置,加上再生能源監控系統,達致節能和教育的目的,更於2019年參加港燈的「上網電價計劃」。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本校為一所以母語教學為主的中學,初中學科,皆以母語授課。本校十分重視學生「兩文三語」的發展,善用初中每級25%的「英語延展教學活動」課時,在數學、科學、綜合人文及電腦等科循序漸進地增加以英文教學的課時比例,務求使學生在初中階段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運用英語,從而加強學生以英語學習的能力。同時,本校積極營造語言環境,透過不同措施和活動,例如每週五的全校英語日和閱報課,務求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兩文三語」。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一向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過去幾年,本校老師嘗試透過從閱讀中學習、初中的專題研習及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參與,達致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同時,為提高學生中、英、數三科的水平,學校會於課後及假期舉辦各科研習班及功課輔導班。此外,各科老師又積極參與培訓,勇於嘗試新穎的教學法,鼓勵學生自學,例如老師會把教學或預習影片分類,學生可用電腦或手機觀看學習,在正式課堂前作好準備,加強學習效能。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新高中選修科目組合極具彈性,而且多元化。 2. 課程重點:自1999年,本校中文、英文、綜合人文、綜合科學及中國歷史等科已先後推行校本課程,因應學生程度、需要和生活經驗,編寫適合教材及設計多元化評估模式,以切合學生需要。另外,初中電腦科會有3D設計及打印、VR製作及編程、STEM教學、手機應用程式編寫及設計的校本課程,並有研習VEX機械人和LEGO機械人的興趣班。學生參加各項世界性的比賽,成績均令人鼓舞。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本校積極推廣各項閱讀措施,包括學生閱讀獎勵計劃、暑期閱讀獎勵計劃、網上閱讀計劃、親子閱讀計劃、設立各班讀書閣及全校讀報課等。此外,亦設有圖書館學會及校園小記者,籌辦及推動各項閱讀活動。 另外,設有資訊科技組和德育、環保、公民及國民教育組等,推動相關的關鍵項目,落實推行各項學與教措施。本校與區內長者中心緊密聯繫,並成立「長者學苑」,為同學提供學習服務的機會。德育、環保、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轄下的公民大使計劃,致力策劃不同類型的公民教育及國民教育活動,提昇學生的公民意識、國民身分認同感及領導才能。

生涯規劃教育:

本校著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繼2017年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及教育局頒發的「推動生涯規劃」主題大獎後,2018年及2019年再得到「推動生涯規劃」優異奬。初中及高中都推行班主任跟升班制,由班主任擔任學生生涯規劃和潛能發展的啟導師。透過各級的課程、措施及活動,學生能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與人相交的技巧和身處社會的環境,進而檢視自己能力與職業世界的需要,從而裝備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訂立目標。同時,思考個人在家庭、社會以至國家的角色和責任,拓展豐盛和有意義的人生。舉例來說,學校於暑假期間會舉辦工作體驗計劃,以真實情境的實地體驗促進學生反思。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本校過去多年的關注事項均是照顧學生學習差異,中一至中六已將編制內的四班分為五組,減少每班人數,全面實施小班教學,以便各科都能加強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2019至2023年的發展周期,更會善用不同的電子學習工具配合課堂前後的自主學習策略。針對同級不同班及同班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各科會安排不同學習策略和課業,並結合翻轉課堂、互動電子學習平台、電子學習工具等,透過課堂前後、正規課堂或假期來推行,以達至拔尖補底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以「班主任跟升班制」為基礎,建立班內及學校的關愛氣氛。本校亦致力照顧學生學習差異,通過運用電子學習、採用具彈性的課業政策、提供測考調適等不同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本校另設有不同學習需要支援組,由副校長帶領,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學校社工、主科老師及教學助理等協助,並引入不同專業機構專家到校支援,推展課堂外照顧學習差異的支援服務,當中包括校本言語治療服務、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不同學科的學習技巧小組、生涯規劃小組及自我管理小組等。另本校又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舉辦喜伴同行小組及校本心理輔導服務等,務求讓有需要的學生能得到最適切的支援。 本校亦著重與家長的溝通,透過家長日讓家長與班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學校社工等跨專業交流,以促進彼此的合作。同時,2019年開始參加了「醫教社」計劃,藉著精神科護士、學校專責教師和學校社工組成跨專業團隊,以學校為平台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服務。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本校一直致力建立共融的校園文化,相關的支援措施詳情可參閱教育局指引,而過往數年暫未有非華語學生在本校就讀。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本校採取多元化持續評估政策,全年設有統測及考試各兩次,其他評估項目包括小測、功課、專題報告、專題研習及課堂參與等。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除了透過家教會加強家校合作外,舉凡學校大型活動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均盡量引入家長參與,為他們及其子女締造共同學習經歷。

校風:

本校創校以來,一直實行初中跟班主任升班制,班主任陪伴著學生成長,與學生及家長皆建立十分密切及深厚的關係,所以本校師生關係特別融洽,學生守規純品,老師亦因此能有效地鼓勵學生在成績及課外活動上積極進取。 2007年本校亦因此制度獲教育局頒發第二屆「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嘉許計劃中的嘉許狀,而2009至2016年、2020年均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頒發「關愛校園」榮譽,2017年更獲得「推動生涯規劃」主題大獎,2018年及2019年再獲得「推動生涯規劃」優異奬,此制度亦功不可沒。同時,本校近年設立秩序生訓練計劃,旨在訓練學生學會知法守規,做個具責任感的學生。透過擔當學校實務及恆常工作,在學生的成長中,學習守規及當同學間的榜樣,為學校優良的校風作出貢獻。老師亦以身作則,在不同時段在全校各處守崗,對學生提供支援及加強與學生溝通。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本校老師一向以教好每一個學生為己任,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可教,都可以不斷進步和邁向成功,最終成為學校、家庭、社會以至國家的驕傲。學校透過電子學習平台、電子學習工具、翻轉課堂,配合教學法、調節教學內容、課業與評估、學習活動等,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並按同學的興趣、長處善用課堂內外及假期,使學習更有效率,達致加強照顧學生學習差異,提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同時,透過全校參與及學生支援統籌組成員的努力,啟發學生多元潛能,勇於接受新嘗試,培養積極主動的態度,令同學更有效規劃人生。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設有教師專業發展組推動教師發展及培訓工作,而各老師於課餘亦積極參與各類型培訓課程,以配合課程的改變。在2017年已在校內試行公開課,進行教學實踐及專業交流;2018年亦已有對外公開觀課。自2019年,更嘗試在現有教師觀課以外,引入觀課及評課新模式,以加強教學專業交流。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本校致力推行全方位學習活動,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等,令學生在各學習領域都有均衡的發展和豐富的收穫。 而課外活動分為宗教性、學科性、服務性、體育性、興趣小組、制服團隊、領袖訓練等各大類別,近四十個課外活動組別,其中包括團契、公益少年團、童軍團、基督少年軍、咖啡學會、STEAM模型學會、花道學會、校園電視台、創意媒體及科技學會、薈藝園、隨心繪、山藝學會、衡戲、舞蹈學會、田徑學會、羽毛球學會、劍擊學會、國術學會、美容學會、先鋒領袖訓練、中文學會、科學學會、中史學會、地理學會、數社及商學會等。當中本校田徑隊已躋身全港中學越野賽第一組別,而且成績非凡,屢創佳績。同時,本校於中一正規課時引入體藝課,逢週五讓學生有發掘及發展潛能的機會。而每年學期尾的藝術發展日更為同學建立表演舞台,展示過去一年的學習成果。2019年的藝術發展日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行,台前幕後的學生均有豐富的籌備和演出經驗。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全校各室均有空調設備。除基本標準中學設施外,另設有升降機、英語咖啡閣、校園電視台、STEM學習室、電腦輔助教學室各一間。另於2021年增設再生能源及可持續發展學習資源中心,以推動STEM及環保教育工作。全校課室及特別室皆設有電腦、實物投影機、內聯網及投影機。同時,學校已購置平板電腦及於部份課室增設大型觸控顯示器,配合全校WIFI的鋪設,以促進電子學習。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本校除設有多個獎學金以鼓勵學生學習外,亦積極提名學生競逐校外的獎學金獎。同時,學生亦在各類型的校際比賽中屢獲殊榮。此外,學校每年均有舉辦不同主題的遊學團,讓學生到外地進行交流、學習,擴闊視野,足跡踏遍英國、澳洲、新西蘭、日本、首爾、泰國、台北、台中及越南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