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概覽】
萬鈞伯裘書院
Man Kwan Pak Kau College
711
8/2/22
29/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萬鈞伯裘書院(英語:Man Kwan Pak Kau College)是一所直資男女校,屬於元朗區校網,地址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天水圍天華路51號。學校創辦於1954年。辦學宗旨:我們抱著「人人可教 皆可成材」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多元化課程及學習機會,致力營造關愛校園文化,提供優質完善的中學教育。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元朗區
學校地址:
香港新界元朗天水圍天華路51號
聯絡電話:
24482960
傳真號碼:
24471924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K73、265B、265M、276B、269B、269C、269M、967、969; 輕鐵:705、706。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譚萬鈞
教授
校長:
黃頴東
先生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直資
男女
1954
有
有
有
萬鈞教育機構有限公司
真、善、美
不適用
70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
69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77
學士:
99
碩士、博士或以上:
45
特殊教育培訓:
20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44
10
46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申請者需面試,並以學業成績(30%)、面試表現(20%)、校外比賽表現/課外活動(20%)及操行(30%)為考核標準。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舉辦為期三星期的中一新生暑期適應課程及插班生適應課程,著重學生生涯規劃指導,目標訂定及強調自信心的建立。
學費
萬鈞伯裘書院為直資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5600元,
中二學費為:5600元,
中三學費為:5600元,
中四學費為:5600元,
中五學費為:5600元,
中六學費為:560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0元,
中五堂費為:0元,
中六堂費為: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3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2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0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各級每月學費為$560,並設有學費減免及獎助學金計劃,詳情可於本校網頁 http://www.mkpc.edu.hk/fee暫時沒有remission/查閱。
學費減免(如有):本校設有學費全免或減免1/2學費。有需要的學生(包括來自綜援家庭的學生及領取學生資助辦事處財政資助的學生)可提出申請學費減免。 - 本校學費減免計劃詳情包括家庭入息限額,請瀏覽網上版 https://www.mkpc.edu.hk/fee-remission/ 。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1. 強化學生深度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2. 提升學與教效能,達致學生全面增值。 3. 培育學生品德素養,建立正向自信人生。
學校管理架構:
分學務發展部、學生發展部、學校發展部、資訊科技及創新發展部及質素保證部五部。與聯校組成優質管理委員會視學觀課,確保辦學質素。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資深教育家譚萬鈞教授、前教育署署長李越挺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林智中教授、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秘書長蔡熾昌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副教授文綺芬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林嘉嘉博士、前教育局首席督學(訓育及輔導)李少鋒先生、資深教育工作者容麗珍女士;專業界別則有建築師譚旭暉先生,具學校管理專業知識和領導能力,制定長遠發展清晰的方向。
環保政策:
推行全校性綠化環保活動,並獲由香港工程師學會主辦「創意校園綠化工程比賽」冠軍,建設互動教育徑「綠化青雲路」。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重視閱讀及寫作,設有早讀、高中中英文分組寫作,外籍老師授課,大型英語音樂劇提升學生英文表達能力,各科滲入英語課時,營造英語環境。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推動STEM學習,強調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中一學生各配備Microbit及相關感應器,進行編程學習,另設課後科創時段 2. 以實驗式推展STEM教育,加強學生創意發明能力。 3. 初中推行電子學習,以iPad上課,強調「反轉教室」學與教概念,強化自主學習; 4. 續推資訊科技增潤班(EITP),進行科技領袖培訓及數理科技(STEM)領袖培訓(內容包括﹕電腦編程、3D打印設計、機械人製作、手機應用程式編寫、數碼遊戲設計、多媒體設計),啟發學生創意思維。獲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撥款六百萬,為全港八間中學其中之一,作未來八年資訊科技培訓及發展。 5. 推行語文及多元學習計劃,重視閱讀及寫作,高中中英文分組寫作; 6. 舉辦深度學習週,跨越各大學習領域,於不同地點進行探究式學習; 7. 全年舉辦至少8個交流團,足跡遍及中、日、韓、英、美、澳、紐等地。 8. 舉辦CLAP-Tech賽馬會鼓掌-創新教育課程,獲撥款200萬,全港5間先導學校之一,與香港浸會大學協作共同設計創新科技課程。 9. 舉辧AI for the Future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獲撥款150萬,全港六間先導學校之一,與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資深教授共同設計為期3年之初中人工智能課程。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經濟,企會財,地理,歷史,中史,資訊及通訊科技,生物,化學,物理,體育,視覺藝術,多元學習,應用學習 2. 課程重點:全校全面推行數碼電子學習,全面以iPad上課,各科配以數碼化書本上課,提升學習興趣和互動性。另設課後科創時段,以實驗式推展STEM教育,加強學生創意發明能力。初中戲劇課程,提升學生語文及溝通能力。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1. 推動STEM學習,強調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中一另設課後科創時段,加強學生創意發明能力。 2. 全面推行數碼電子學習,以iPad上課,推動「反轉教室」,以學生為本。 3. 推行全人教育課,進行生命教育及生涯規劃。推行全校義工服務,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加強學生的責任及承擔感。 4. 舉辦不同類型海外交流團,學生足跡遍及英、美、澳、紐、中、日、韓、台。
生涯規劃教育:
1. 建構全人發展的生涯規劃框架,著重感恩、傳承、創新三大元素,強調學生的目標及自信心建立。 2. 設星期五下午為全人教育課,透過升學就業講座及參觀不同大專院校或機構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及升學就業的資訊。 3. 初中的生涯規劃設計主要為認識自我和個人社交技巧訓練,讓同學對自己了解更多,透過不同的歷奇訓練,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高中則著重掌握多元升學就業的資訊,認識各行各業,拓展個人的生涯規劃的視野。 4. 推行「人生規劃師」計劃,由校友進行小組升學就業指導,為學生指導前路。 5. 建立學生成長數據庫,讓老師掌握學生成長歷程(專長、獎項、性向),支援學生成長。積極推動全校性義工服務,學生每年服務時數10小時為畢業標準,建立學生正面價值觀。 6. 與世界各地教育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包括內地、台灣、日本、愛爾蘭等地,為同學爭取多元升學出路。 7. 建立學生的6C深度學習能力,即創意、溝通、協作、明辨思維、品格培養及公民教育。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優才計劃:為學業成績較優異的同學提供拔尖課程與及支援輔導。課後學習計劃:為初中學業成績稍遜的學生提供功課輔導及強化課程。增設兩位成長導師,悉切跟進學生各方面進度。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1. 成立學生支援小組,策劃、統籌和推動「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以進一步建構共融文化和提升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 2. 支援措施包括教學及評估調適、設立輔導小組、社交訓練小組、言語治療小組; 3. 定期與家長會面,跟進學生學習進度及訂立個別學習計劃,以照顧同學之學習需要。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考試及持續性評估,如平時分、專題研習。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營造關愛文化,與家長緊密聯繫,加強家長在校政、照顧、教學的參與及聯繫,家長教師會定期舉辦不同活動。成立家長「裘」學堂,透過講座、工作坊及親子體驗活動,加強家長與子女之互動及與學校之溝通。
校風:
1. 本校深信「愛心關懷」的教育要訣,著重建立融洽師生關係。並推行多項輔導計劃及德育課程,如育苗計劃、全方位獎勵計劃、全人教育課等,為學生提供全面照顧,更推行全校性獎勵計劃(摘星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2. 推動義工服務,讓學生全方位學習,健康成長; 3. 為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努力學習,本校設學費減免及「萬鈞教育基金」,以學券及現金形式獎助同學,每年均有不少學生受惠,並獲資助參加各地遊學團。 4. 與世界各地教育機構建立夥伴關係,為同學爭取更多升學出路。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1. 全校全面推行電子學習,強調「反轉教室」學與教概念,以學生主導強化主動學習。 2. 初中全面以IPad上課,配以數碼化課本及教材學習,以數碼遊戲為本形式學習。 3. 續推資訊科技增潤班(EITP),進行EITP科技領袖培訓及數理科技(STEM)領袖培訓(內容包括﹕電腦編程、人工智能應用、機械人製作、手機應用程式編寫、數碼遊戲設計、多媒體設計),啟發學生創意思維。獲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撥款六百萬,為全港八間中學其中之一,作未來八年資訊科技培訓及發展。包括遊戲設計、手機應用程式、機械人編程,提升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 4. 獲選為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推動科學及科技研究的發展。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推行老師伙伴計劃,團結老師隊伍,提供不同形式校本培訓;每年設聯校老師表揚計劃,鼓勵老師互相欣賞。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一人一活動﹕設30多個課外活動,包括躲避盤、旋風球、無伴奏音樂、手語、舞蹈團、劇社、田徑、花式跳繩等。 一人一制服﹕設4隊制服隊伍,包括銀樂隊、交通安全隊、香港基督少年軍及男女童軍。 一人一服務﹕每年最少10小時義工服務(畢業標準)。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千禧校舍,建有創意科技樓、全校安裝無線WIFI,設有多個資訊科技教室,包括微軟互動學習中心、創意夢工場(3D設計)、多媒體學習中心、地球實驗室(GEO LAB)、CLAP LAB、人工智能及物聯網實驗室等,配合嶄新的資訊科技設備如VR虛擬實境、HOLOGRAM VIEWER、實境沙檯等,創建多元化I.T.教學。 設大型演講廳舉辦學術講座及會議。賽馬會成材中心館藏書多達三萬本,另設有數碼校園電視台、校園電台、互動戲劇中心、健身室、攀石牆、空中花園及籃球場等設施,建設優化校園環境。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設立全方位獎勵計劃,包括學習之星、文藝之星、科創之星、運動之星、服務之星和卓越之星,以學習券形式從不同方面獎勵學生,鼓勵學生在學習、運動及活動等多方面取得更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