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中學概覽】

天主教南華中學

Nam Wah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

164

8/2/22

23/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天主教南華中學(英語:Nam Wah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深水埗區校網,地址位於九龍深水埗永明街5號。學校創辦於1946年。辦學宗旨:以弘揚基督仁愛、立己立人精神,兼重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培育以言以行服務社群的學生。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深水埗區

學校地址:

九龍深水埗永明街5號

聯絡電話:

27411174

傳真號碼:

27454538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2A、2X、2F、6、6A、6D、40、86、86A、86B、86C;  港鐵:荔枝角站B1出口。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葉定國

神父

校長:

鄭淑美

女士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46

天主教香港教區

立己立人

天主教

4266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46

49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100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58

特殊教育培訓:

45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6

8

86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及比重:1. 學業成績 50%; 2. 面試表現 20%; 3. 操行 20%; 4. 課外活動 10%。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本校為協助中一新生適應新環境,舉辦「中一迎新日營」、「中一新生銜接課程」、「中一迎新家長晚會」及「中一尋寶營」,使中一新生能拉闊暑假新體驗,並介紹本校各項措施及支援安排,亦有教區心理學家、4位社工或輔導員與家長及學生分享中學生活體驗。 本校定期推行衞生常識教育,提供健康教育講座,使學生注意健康飲食、營養、運動健康,以建立健康的校園氣氛,並訂立及執行如流感、肺結核等傳染病的處理程序,預防方法及緊急應變指引等。

學費

天主教南華中學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290元,
 中五堂費為:290元,
 中六堂費為:29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4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1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310
其他費用(如有):$60 (課外活動費及班會費)
備註(如有):所有新高中一學生都可以原校升讀新高中二(中五)及新高中三(中六),完成整整三年的新高中課程,以保障學習的連貫性。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強化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效能 推動體驗式學習,增強創意解難能力 培養負責任、敢承擔、樂服務的南華人

學校管理架構:

法團校董會:由校董、校監及校長(當然成員)組成。由教師選出的教員校董及替代教員校董各一名,任期兩年。由家長教師會選出的家長校董及替代家長校董各一名,任期兩年。由校友會選出的校友校董一名,任期兩年。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法團校董會由校董及校監(或代表)及校長(當然成員)組成。每學年召開至少三次會議,以訂定學校的辦學使命及管理學校;計劃及管理學校的財政及人力資源;審核及通過由校長提交的財政預算及提案,以及校政決策;審核及通過教職員的轉職及晉升,以及處理學校教職員事務。

環保政策:

各班均須在學期初由班主任選出一位環保大使,負請課室整潔、提醒值日生當值、離開課室前關燈、關空調等,以善用能源及減緩溫室效應,又在課室設廢紙回收箱,以教導學生注重環保。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致力提升學生中、英語文能力,一方面聘任外籍英語教師專注提升初中同學的英文口語能力。開辦拔尖增潤課程,按學生程度提供適合教材及教學環境。語文能力與閱讀息息相關,學校安排相關活動以營造閱讀環境。 於學生學習英語能力較強的班別,數學科及科學科的部分單元將以英文授課(英語授課總課時不多於25%)。其他班別將調撥不多於10%的課時進行英文延伸學習活動(以英語重溫部分學習內容)。考卷及課業設計將滲入英文元素。專責小組定期召開會議以檢視計劃成效及在有需要時作出修訂及改善。

學習和教學策略:

聚焦於學生的需要,訂定清晰學習宗旨、目標和重點,採用互動教學,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發揮學生潛能,通過評估向學生提供回饋。提昇學生中英數能力,初中課後開辦補底課程,高中級設課後增潤課,提升同學公開試的成績。設計STEM專題研習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以課程主導形式引入STEM學習元素,讓學生在STEM學習活動中應用自主學習策略,並在學習歷程檔案中,紀錄及評估學生學習進度及成效。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生物、物理、歷史、經濟、視覺藝術、中史、化學、地理、企財、倫宗、資通、數學延展課程、應用學習 2. 課程重點:各級在中文、英文及數學科安排分組教學,以照顧學生不同程度的學習需要。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1. 從閱讀中學習:透過傳統圖書及網上資料庫強化圖書館成為自學及資訊中心。活動包括校本閱讀計劃,網上讀書會、班書大使、網上/週會老師好書推介、老師好書推介、設班書櫃、師生一齊購好書、班際/個人借書龍榜、建立網上資源及故事網頁、作家講座等等。 2.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致力資訊科技互動教學,各科開設電子教室,同學只需登入e-class系統,可下載各科筆記或透過網上評估,同學自主學習。教學資料可即時選取網上資訊及播放影音教材,以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 3. 專題研習:積極發展專題研習,設計STEM專題研習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以課程主導形式引入STEM學習元素,讓學生在STEM學習活動中應用自主學習策略。  4. 德育及公民教育:培養學生逆境自強、永不言棄。全年將透過早會分享、班主任課、義工服務、升旗禮及國民教育活動,深化學生公民國民意識,擴濶視野,建立勇於承擔的態度,培養健康與積極的人生觀。

生涯規劃教育:

幫助有需要學生尋找升學或就業途徑,並協助其訂立發展路向。輔導及協助有需要學生依其所訂路向實現目標,並跟進及填寫學生的個人計劃書。處理報讀應用學習事宜及學生個人概覽(SLP)事宜。收集各項成績,以作升學就業準備的跟進。籌辦中三家長會、中六升學輔導、生涯規劃日、安排選科指導員及相關選科講座和活動等,提供大專院校或其他專科學校的升學資料;籌備擇業及面試技巧講座,提供就業資料及舉辦相關的參觀活動。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各級安排每天上課日的最後一節為「多元學習課節」,進行功課輔導、增潤課等學術性項目,星期三安排課外活動或講座。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為更有效關顧學生需要,學習支援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教育心理學家、教師、社工、教學助理。本組透過全校參與的理念,協助教師、家長和學生,一同建設尊重、包容、互助的共融校園。本組也與其他科組合作,一同支援有需要的學生。對學習困難,情緒問題,身體弱能等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提供個別輔導及幫助,協助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包括課程、測驗與考試調適及建立良好的朋輩關係。同時,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的家庭建立伙伴關係,鼓勵家長與老師共同訂立學生學習及成長的目標。 為提升同學對生涯規劃的認知,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及早了解自己興趣,建立合適自己之生涯計劃。另外,本校設有朋輩輔導員計劃,透過工作坊,讓同學認識不同情緒狀態,透過實踐,例如社區關懷行動、共融體驗日營、中一迎新活動等,讓同學鞏固所學的知識,以愛服務社群及建立充滿關愛的校園氣氛。 本校重視家校合作,學校會邀請家長共同參與支援工作,再加上教育心理學家、社工、言語治療師等專家的支援,引導家長確切認識子女的需要,鼓勵他們參與教育子女的工作。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課程及功課調適、課後中文適應課程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1. 總結性評估:全年兩次考試及兩次統測; 2. 持續性評估:課堂短測、閱讀、課業評估、測驗、課堂表現及專題報告等; 3. 升留班政策:根據學生的考勤、操行、成績、服務表現,作為考慮學生升留班的四個準則。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本校設有家校聯絡組,目的是: 1. 聯繫校外組織,推展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 2. 聯繫校內各學習領域及科/組,強化家庭與學校間之合作。 3. 統籌家長日、各級家長座談會、家長晚會等活動。 4. 協助「家長教師會」推行聯誼及親職教育等活動。 5. 協助安排家長參與學校的活動。 6. 協助出版「家長通訊」。 7. 推展家長培育工作。

校風:

1. 本校以訓輔合一,全校參與模式支援學生成長,並實施雙班主任制,又設每天的「班主任時段」,為學生提供適時的輔導支援; 2. 為協助同學提昇學習能力,本校開辦各類增潤課程,包括「新來港學生適應課程」、「初中英文研習班」、「數學奮進課程」、「功課輔導班」等;在品德培育方面,本校通過早會各老師的分享,以及各學科包括宗教倫理、生活教育、中文、中史等科目,以滲透方式進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本校透過獎勵計劃,鼓勵同學以品學兼優的同窗為楷模,見賢思齊,同創校風。另一方面,本校亦引導違規的學生參與行為改進計劃,務求學生改過遷善,重返正途。 3. 為建立班級學生自治精神,及協助班主任、科任老師課室經營,每班推行一人一職務,領導班會、協助班主任處理班務等。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1. 學校遠景:弘揚基督精神,引領學生認識福音,結合信仰、文化與生活,建立積極人生觀,力行仁愛,實踐公義。 2. 學校使命 (1)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掌握多元知識和技能,認識天主教信仰和中國文化,關心世情。 (2)藉著多元培訓,發展學生天賦潛能,以「立己立人」的精神,負責任、敢承擔,以言以行,服務人群。 3. 本年度關注事項:  強化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效能 推動體驗式學習,增強創意解難能力 培養負責任、敢承擔、樂服務的南華人 4. 其中一項重點發展計劃是本校參與由九龍倉推動的「學校起動計劃」。此計劃結合了商界(九龍倉)、大學及中學三方協作的力量。九龍倉為參與計劃的中學,為學生提供各式活動,包括公司探訪、人生規劃講論、專題職業講座等,以擴闊學生的視域,活出「我們做得到的精神」。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統籌及協助新入職的教師、代課教師及實習教師適應本校的教學環境,並訂定專業發展活動包括共同備課方式撰擬教案、討論教學及提問技巧、處理課堂秩序方法,召開課後會議以檢討教學心得,以促進他們在課堂教學、課室管理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2. 籌辦教師培訓計劃,並統籌及協辦校內、外專業發展活動,包括開放課室及境外教學分享會、協作教學及同儕觀課,並向大專提供實習渠道,透過分享/交流教學經驗,以提升各教師的教學成效。 3. 訂定及統籌教職員專業發展活動,包括每年三次的教師專業日,並透過不同活動促進全體教職員的專業發展。 4. 透過觀課、課業批改交流、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調查、科目問卷,以及試後檢討等多項措施,以促進教師反思,有助提升教學質素。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本校聯課活動組統籌各類課外聯課學習活動,透過聯課及課餘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至全人教育,為學業成績稍遜的同學和為家庭支援不足的同學,透過參與和策劃活動,讓同學在實踐中學習,以豐富學校生活的總體經驗及培育學生共通能力。除學生會外,共設50多個活動小組,按學生不同興趣,發展個人潛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有27間標準課室、4間實驗室、圖書館、漂書閣、語言室、視覺藝術室、家政室、地理室、3間電腦室、設計與科技室、多媒體學習中心、音樂室、宗教室、中文閣、英語閣、數學閣、自修室、校史室、聖母岩、學生活動室、多用途室、家教會專用資源室、創科天地、生涯規劃室、禮堂、教員休息室、2間教員室、4個洗手間供傷健學生使用。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優化課堂計劃: (甲)計劃目的:    1. 建立教學分享平台,使各老師之間能互相交流教學經驗。    2. 推廣本科及科與科的觀摩交流,以提升各老師的教學效能。    3. 配合本年度關注事項有關對課程進行所需的調適。    4. 讓學生在每課節學得最多、最深入、及最有價值的課堂知識。    5. 與友校交流教學心得及展現本校教研成果。 (乙)實施內容:    1. 計劃可由本科老師協作教學,也可跨科協作。    2. 計劃形式、內容及評估方法,以及授課班級均由該教學領域代表或負       責老師自行訂定。    3. 計劃進行時可以攝錄作為影像存檔。    4. 計劃進行後,參與老師須邀請本科老師進行檢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