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概覽】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Sai Kung Sung Tsun Catholic School (Secondary Section)
320
8/2/22
17/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英語:Sai Kung Sung Tsun Catholic School (Secondary Section))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西貢區校網,地址位於新界西貢普通道A-E座。學校創辦於1924年。辦學宗旨:秉承天主教教育宗旨,著重靈性培育,引導學生體驗福音精神,身體力行,實踐信仰;以「謙、愛、勤、誠」訓勉並鼓勵學生積極自學,發展潛能,實現自我。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西貢區
學校地址:
新界西貢普通道A-E座
聯絡電話:
27926712
傳真號碼:
27910401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本校設有校車接送服務行經將軍澳、觀塘、牛頭角、秀茂坪、寶達、安達、藍田。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92號(港鐵鑽石山站)、99號(馬鞍山恒安邨)、299X號(港鐵沙田站)、792M號(港鐵調景嶺站); 小巴:1號(九龍灣德福花園)、1A號(港鐵彩虹站)、12號(新都城二期)、101/101M號(港鐵坑口站)、9號(官塘宜安街)。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潘子光
神父
校長:
甘陳富文
女士
(香港大學文學士、教育文憑、教育碩士、法律博士、香港大學法學專業證書)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24
有
有
有
天主教香港教區
謙愛勤誠
天主教
1008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60
61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100
學士:
98
碩士、博士或以上:
55
特殊教育培訓:
34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8
32
60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校內成績20%; 面試20%; 操行20%; 申請學生成績次第15%; 課外活動10%; 校內及校外服務10%; 獎項5%。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新生註冊後,隨即開始新生輔導活動,讓新同學對學校有初步認識,在七月中及八月末段為中一同學開展學科銜接課程和一連串的個人成長課,讓同學在身、心、靈上都作好準備。專責委員會定時監察學生午飯質素,重視食物的味道及均衡的營養。午飯供應商在校內舉行推廣營養膳食活動,強化學生健康飲食的意識。
學費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20元,
中五堂費為:320元,
中六堂費為:32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5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15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0
其他費用(如有):按學習需要,為學生訂購教材及用品。
備註(如有):非語文科目教材加入英語詞彙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以銜接新高中課程。 2021崇真資訊日 11月13日 (星期六) 11月21日 (星期日) https://www.sts.edu.hk/tc/202122崇真活動報名表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1. 營造正向價值校園文化,協助學生建構健全品格。 2. 調適課程以加强教學效能,並培養自覺主動學習。 3. 制定政策,善用資源推動混合模式電子教學,並加強監察提升成效。 學年主題:愛主明德 力學樂群
學校管理架構:
行校本管理,讓教職員、家長及校友參與校政。行委員會制,設學務委員會、學生成長及發展支援委員會、學生生活教育委員會、校務委員會及外務委員會等,協助推行校政。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法團校董會的成立除了更能善用人力與資源外,更能體現天主教學校的特質,師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天主教教育的五個核心價值–生命、真理、愛德、家庭及義德,學校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使家長有信心讓孩子在天主教學校裏學習。
環保政策:
校園綠化、資源共用、能源節省、知行合一為環保政策之核心,藉日常行政程序及教育落實。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1. 課程設計多元化,提供普通話及英語學習機會以裝備國際現代人才的需要。中一至中三每級部份學生數學及科學科以英語授課,以銜接高中及大學英語學習需要。 2. 以英語教學的科目,課堂語言、基本教科書、課業習作及學生評估都以英語為主。 3. 其他課程設計以母語為主軸,輔以英語詞彙或以英語重溫概念,培訓學生溝通、理解及思辯能力。 4. 藉校園電視台節目廣播、英文及普通話早會、校內外語文活動及比賽、語言大使計劃、語文周、閱讀計劃、與內地及外地語文教師接觸等形式,提供豐富語境。
學習和教學策略:
透過課程規劃,給學生製造豐富的學習經歷,運用社區資源讓學生透過實境式環境進行各科學習,使其在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裨益。各科訂定核心及延伸課程以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積極善用資訊科技的優勢,採用混合模式電子教學及促進學習的評估,務求令教師在教學上更能聚焦,跟進學生學習上更具成效。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 選修科目組合包括文,理,商科。 2. 課程重點:初中的生活與社會科課程包括專題研習及學習方法的培訓,並與各個學習領域協作,提升學生學會學習及高階思維能力,設英語拼音教學法,並將英語藝術融入課堂之中,既互動又提升學習動機。學務委員會因應學校發展、學生需要及教育趨勢檢視及釐定正規及非正規課程。初中設宗教及道德教育、心靈教育及生活教育課程,以正規課程推行全人教育。校本輔導教學組協調初中輔導班課程的推行。 以「興趣、參與、有意義」的原則設計課程,課堂以學生為學習主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高度參與。本校按學生能力編班和分組,推行小班教學因材施教。 高中選科方面,除核心科目外,於12選修科目中選2科(2X)或因應學生需要選修3X。優化高中核心科目,為學生創造空間,提供藝術創意、生涯規劃、跨學科閱讀、其他學習經歷等課程。不設文、理、商科的界限,讓學生按興趣及能力選修不同科目。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積極推行價值教育,各科課程加入心靈教育、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元素,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提升價值判斷能力。學校圖書館近年進行了全面翻新,成為學生自學中心,各班設置閱讀角,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每天推行20分鐘早讀節,定期進行閱讀推廣和跨學科閱讀。專題研習培訓則列入初中生活與社會科及初中STEM課程中,各學習領域編訂的課程包含專題研習元素。全校課室更新電子屏幕移動組合,提升網速,配合學校自設的電子學習平台,推行學生自攜裝置計劃等以推動混合模式電子互動教學。
生涯規劃教育:
崇真的生涯規劃教育與校內課程及校外活動緊密聯繫。 本校於初中已透過生活教育課及職業早讀引入生涯規劃概念,並配合級會推行之「成果分享計劃」,教授同學訂立目標之技巧及其意義,為中三選科奠下基礎知識。 而配合教育局的優化高中課程措施,本校由中四起特設生涯規劃課,以《生涯規劃地圖》、「我的生涯規劃歷程」網站及校本生涯規劃小冊子,作為教材;並配合校友會、社區資源、大專院校及工作機構,為同學提供升學及職業講座、職業聯課活動、職場參觀、師友計劃、大專課程體驗及境外交流遊學等多元化活動,務求同學認識多元出路,明白多方面發展之可能。 本年度本校更成功申請優質教育基金增建生涯規劃教育中心,期望落成後,將更有利生涯規劃教育之推行,讓同學能配合自身的興趣、能力,作出明智的升學或就業選擇。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教區教育心理學家及駐校社工提供專業支援;融合教育小組專責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校本輔導教學小組協調各科目支援輔導班學生學習的措施。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三層支援模式 有關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支援的程度亦因人而異。本校採用三層支援模式,因應學生不同的需要而提供適切的支援。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學業評估分兩學段進行,包括學段考試、統一測驗、測驗、習作評估及學習態度。初中術科成績計算入總績分內,以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本校為非華語學生另擬中文科試卷。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家長教師會歷史悠久,不少家長是本校校友。每年都舉辦家長講座及興趣班、親子旅行、級際家長茶聚等活動,加強對家教會的投入感及認同感,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
校風:
為實踐「訓輔合一」的理念,成立「學生成長及發展組」,透過全校老師積極參與,推行全人關愛教育。處理學生個人成長、學業或家庭問題時,除了懲處,適當的輔導更能引導學生改過向善。本校推動宗教培育,讓學生常懷愛心,培養及發展正面價值觀和多元潛能。學校設有領袖生、學長及學生會等組識,培育服務社群及自治能力。為支援多元化學習,初中行雙班主任制及留校午膳制。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1. 深化價值教育。 2. 提升學與教成效。 3. 推動混合模式電子教學。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設「校本發展組」,透過校本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政策,提昇專業知識及能力。透過評核性觀課及發展性考績制度,提昇教職員的專業質素。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學校著重同學全人發展,利用不同活動訓練同學人際關係、多元智能及領袖特質。逢星期五設活動課,提供五十多項活動,性質包括體藝、音樂、興趣、服務及創意等。日常更提供短期訓練班、文化觀賞、參觀及到外地交流等活動。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本校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校舍寬敞,四周草木青蔥,締造親近大自然,能媲美外國校園的校舍,設施包括所有課室安裝75吋高清智能電視教學組合、多個籃球場、手球場、羽毛球場、健體中心、英語角、多媒體學習室、星空探索室、音樂室、視藝室、科技與生活室、海洋科學中心、創客教室、昆蟲研習徑、生涯規劃教育中心(建構中)等,並全面提升網絡速度,促進教學效能。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混合模式教學,善用資訊科技的優勢 配合全球的教育趨勢,裝備學生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機遇,各科需製訂策略善用實體上課和電子教學分別有的優勢,就教材、課業和測考等,製定具體可行方案,調節實體教學和電子教學的比重,以推行混合模式的教學安排,將教學成效提升到最高。教師能運用電子教學的技巧和學校現有的Moodle教學平台,記錄學生學習材料及進度外,設計有效的電子學習活動,提升課堂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動機和在家學習,達致課堂高互動和快回饋,學生能從多元互動的模式中學習,有助提升自信心。 教師利用課室內的高清智能電視教學組合和Moodle電子平台統整各科網上短片教材丶實況攝錄、上載網上自學資源丶網上試題庫等,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預習及延伸學習。 校本 STEM 教育計劃 學校推行STEM普及課程並具有三大特色:1)中一及中二全級學生參與;2)跨學習領域,包括科學、科技與數學課程緊扣STEM教育元素,並加強各領域跨科協作;及3)製成品的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於第一學年「小發展階段」需學習STEM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提升學生對科技的興趣,繼而進入第二學年「大發明階段」,學生分組構思,運用所學及研製有助人類改善生活的裝置,應用跨學科知識的能力、發揮創意及開展創新思維,提升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本學年將人工智能及編程正式編入課程,讓同學發揮創意,與時並進。 多元化活動體驗 為學生營造成功經驗 學校一直致力創造多元活動體驗、培育學生多元潛能及擴闊視野,引發學生對各樣事物的興趣,並能學生的自信。活動組組織活動班達四十多個,內容包括藝術培訓、體育及技能訓練、語言及休閒興趣的培養,目的在引發學生嘗試多元發展,發揮潛能。學校每年為初中及高中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外訪交流活動,好讓學生放眼世界,開拓國際視野,從而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學校引入「香港青年獎勵計劃」,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進程,訂定目標,逐步完成計劃。學校為不同學生組織和服務崗位,包括學生會、領袖生、學長、靈修大使及STS CAFE等,讓學生發揮領導及服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