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中學概覽】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SKH Bishop Baker Secondary School

81

8/2/22

8/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英語:SKH Bishop Baker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元朗區校網,地址位於新界元朗鳳攸南街十號。學校創辦於1984年。辦學宗旨:本校致力提供關顧全人的優質教育,使學生健康成長,學習成功,能喜樂地活出有信、有望、有愛的人生。透過建立親子、朋輩、師生、家校、社校及神人等生命連結,學生能夠獲得多元學習機會,從而(1)培養正面的價值觀(2)促進身心社靈的健康(3)持續發展天賦及(4)追求目標導向的人生,貢獻世界。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元朗區

學校地址:

新界元朗鳳攸南街十號

聯絡電話:

24754778

傳真號碼:

24799150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九巴:276P,68M,68X,268X,268B,268C,269D,968,E36; 輕鐵:元朗總站;屯馬線:元朗站。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賴錫璋

先生

校長:

王力克

先生

(理學士;教育文憑、健康教育專業文憑;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國族舞初級、中級及高級證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神學研究文學碩士)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84

聖公宗(香港)中學 委員會有限公司

明道日新

基督教

46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4

58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97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74

特殊教育培訓:

52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7

10

83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的收生準則及比重有待落實,請以本校2022年1月的公布為準。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迎新、中一家長日、成長計劃、中一適應課程。 中一迎新日由本校舉辦,於新學年開始前提供初中與高中學生建立友誼的機會,適時加強朋輩支援及融入學校群體。中一家長日能幫助家長熟悉學校的教育使命、政策與策略,鼓勵子女於學校及家中發展健康生活習慣。中一適應課程於七月份舉行,讓學生適應英語學習。每年九月至十一月,學長透過「朋輩互導計劃-午間適應活動」幫助中一新生投入中學生活。

學費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40元,
 中五堂費為:340元,
 中六堂費為:34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9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25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310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暫時沒有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持守正向價值,展現天賦才能。

學校管理架構:

強調管理與組織乃為提供優質全人教育,透過清晰的分工、緊密的協作,賦權教職員、家長、學生及校友參與及推行校政。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法團校董會組織包括:校監、司庫、秘書、校長及其他校董共14名。

環保政策:

學校訂立環保政策,制定節能措施、校園綠化計劃以強化師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並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師生身體力行保護環境。學校每年均舉辦廢紙及膠樽回收計劃,以促進環境保護。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本校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科目詳情請參閱網上最新資料)

學習和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緊扣資優教育,滿足學生不同能力與天賦。為了提升課堂教學與個人自學的效能,學校著力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建設性回饋,同時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能「課前預習、課內學習、課後溫習」。 初中課室內特意推動合作學習,每五至六位同學歸入一組,組內有兩位具較高學術能力及樂意助人的組長。這些組長從校本「朋輩互導計劃」中得到培訓,擔任組員的好鄰舍,課堂內為同學提供及時的支援與照顧。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透過不同網上平台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受惠於本校資優教育政策,中五至中六學生可選2X班或3X班,中四學生更可在新高中課程內修讀三個選修科。 2. 課程重點:課程設計多元化及具靈活性,配合學生為本、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強調「生命教育」與「資優教育」。生命教育透過宗教科及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培養學生肯定及珍惜生命的正向價值觀,同時藉著各科各組舉行的學習與成長活動,促進健康的心理與生理素質,從而可以活出滿足、豐盛的人生。資優教育透過各科推行的平行課程、分層課業、資優教育之旅、良師啟導計劃、校內與校外的培訓課程等,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發展潛能。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1.專題研習:初中專題研習結合學科課程,中一以社會科學研究為主,中二以自然科學探究為主,以培養學生專題探究能力,並為高中通識教育之個人探究課程作好準備。  2.德育及公民教育:本校設德育及公民教育科(中一至中三)及宗教科(中一至中六),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及靈性。在正規課程以外,設宗教組、學生成長支援組、德育及公民教育組等,全年就各級同學不同需要,定期舉行不同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動,使學生更關心自己、家庭、朋友、社會、國家及全球的發展。 3.從閱讀中學習:本校設初中全方位閱讀獎勵計劃,培養廣泛閱讀習慣,拓寬視野。高中設「通識閱讀計劃」,鼓勵透過閱讀進行個人自主學習。英語早讀計劃,加強閱讀氛圍,促進學生學習及改善英語。圖書館透過早會廣播推介益智有趣的書籍及網誌交流閱讀心得,滿足不同閱讀興趣與需要,另設恆常的「好書投票活動」,邀請學生參與圖書館選購書籍的過程。 4.「機械臂實驗室」(優質教育基金計劃編號2019/0674)獲批款$1133300,進展良好,「創新科技互動實驗室」(優質教育基金計劃編號2020/0122)剛獲批款$737100,將會進一步促進校內STEM教育〔理工科: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發展。

生涯規劃教育: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積極發展及實踐生涯規劃教育,培養學生以正面的世界觀看工作與人生。升學及就業輔導組負責統籌及連繫科組推動不同的課程和活動。各科以平行課程建立基本知識及學習技能,同時協助學生尋索個人身份價值。各組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例如: 1.升學及就業輔導組特別為中一、中二及中四級學生舉辦生涯規劃課程,並設各級升學講座、大專及職場參觀、工作體驗和個人與小組升學輔導等,為學生提供多元出路資訊,讓學生能及早裝備自我,規劃人生; 2.德育及公民教育組著力培訓德育及公民大使,舉辦社區服務計劃及海外交流團,讓學生增益生命體驗,擴闊視野,建立正面的人生目標。 3.自從二零二零年開始,本校生涯規劃教育受惠於「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的支援與優化,透過連結學校、商界及社福機構創設一個跨體系、與青年共創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涯發展體系,期望學生能建構更佳的生涯發展,俾益他們可順利地由在學環境過渡工作場景。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各科設拔尖補底計劃,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增潤或輔導課程,照顧學生學習差異。另推行校本朋輩互導計劃,賦能高中同學協助初中同學改善英語及其他各科之學習。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設融合教育小組,成員有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老師、支援老師、教學助理、學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制訂周全的融合教育發展計劃,策略地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融合教育專責教師已完成基礎、高級及主題培訓課程,學校亦有系統地安排全校教師報讀融合教育培訓課程,提升教師特殊教育專業水平。 本校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其他校內資源,聘請融合教育助理及外購社交訓練服務,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除了透過多元化教學策略、適當的課室環境設置、課後學習輔導及有關功課與測考調適等安排照顧學習差異,本校定期為有需要學生進行個別會議、學生評估及與家長保持緊密溝通,共同制定個別學習計劃、收集意見及檢視計劃成效,促進家校協作,使家長更了解有效的親代撫育。本校與社區服務機構合作,致力營造校園的關愛氛圍,積極推廣共融文化,幫助學生認識及尊重個別差異。除了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本校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於各級設計正向教育活動及提供外購精神健康教育服務,培養學生正向思維,提升抗逆力。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採用進展性和總結性評估,以加強學與教的效能。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本校重視家校合作,透過不同的渠道與家長溝通,協助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並樂於聆聽家長意見及作適時的跟進。家長教師會已成立多年,各委員積極推動會務,並與學校合作籌辦不同活動,協助學校發展。此外,家長委員能作為家校橋樑,參與學校組織,共同商討家長關心的議題。

校風:

發揚務實純樸、積極進取、關愛支援的校風,關注學生的全人發展,拓展學生多元化的學習經驗,從而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學校期望展現價值、政策、人力、教學法與機制的健康發展,促進資優教育三層架構實踐的持續優化。 學校持續善用優質教育基金與其他撥款資助,創造教師專業發展機會,賦權老師成為學習激勵者,促進學生發展有助深度學習的六C能力,包括溝通、協作、批判思考、創意、品格與公民教育。 學生能在與家庭、同儕、師長、專家及上帝的良好關係中成長,帶著目標、策略與毅力,平衡服務、學習與玩樂的需要。 正向教育已成為學校的主要關注項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學生健康成長。成長思維與性格優勢能互相增益,結合資優教育的持續深化落實,可培育學生成為良善、忠心及有見識的生命管家,在本土、國家以至世界中作出貢獻。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擬定周詳的教師發展計劃,鼓勵教師終身學習,提升教學質素及專業能力,計劃包括學校層面、科組層面、個人層面三方面的培訓,互相配合。 為了促進莘莘學子受惠於資優教育,我們欣獲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肯定,擔任「資優教育衛星中心」的角色,成為香港首三間先導學校之一。此舉既方便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享受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於本校內舉行的資優教育課程,並且促進本校教師的專業成長,為資優學生創造嶄新的資優教育課程,滿足他們渴求超越傳統課程的學習需要。 透過參與「資優教育學校網絡計劃」(2021/22),老師更可從網絡計劃成員學校的分享得到鼓勵,提升專業實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校本資優教育,並促使學生著力發展天賦,達成理想。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本校設有學生會,全校學生分屬四社(謙、愛、勤、誠)。另有26個學會,包括4個學術學會、8個藝術學會、7個體育學會、3個服務學會及4個興趣學會,並全年設「一生一體藝計劃」。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鍾逸民資優教育中心、聖馬提亞生命教育中心、健康教育資源中心、生物科技中心、STEM教室、多用途活動中心、演講廳、融合教育輔導教室、多媒體學習中心、電腦室、學生活動室、學生會室、會議室、生涯規劃資源中心、小食部、排球場、籃球場。全校課室、特別室及禮堂空調設備。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暢通易達升降機、暢通易達洗手間及輪椅升降台。

其他

1. 獎學金:學生於學術、體藝或服務範疇具卓越表現者會獲頒獎學金以肯定他們的貢獻。 2. 公開或校際比賽獎項: - 第七十二屆香港學校朗誦節中文朗誦比賽  「詩詞獨誦(粵語)中一級女子組季軍」 - 第七十二屆香港學校朗誦節中文朗誦比賽  「詩詞獨誦(普通話)中二級男子組季軍」、  「中一級女子組優良」、「中三級女子組優良」 - 第七十二屆香港學校朗誦節英語朗誦  「中二級男子英語獨誦亞軍」及「中四級女子英語獨誦季軍」 - 2021香港學界音樂大賽  「演唱組合唱冠軍」及「合奏組冠軍」 - 第七十三屆香港學校音樂節  「粵曲獨唱季軍」、「中級組箏獨奏銅獎」、「中學初級組長笛獨奏銅獎」、  「小提琴獨奏四級銅獎」、「鋼琴獨奏五級銀獎」、「鋼琴獨奏七級銅獎」、  「鋼琴獨奏四級銅獎」 - 2021華夏盃數學總決賽  「三等獎」 - 第十四屆香港科學青苗獎中學組  「科學家專訪獎」及「冠軍」 - 國際生物奧林匹克—香港區比賽2020  「銅獎」 - 第五十七屆學校舞蹈節  「中國舞甲級獎」 - 跳繩強心網上跳繩比賽2021  「女子初中組亞軍」 - 全港中學生認識中風—健康菜式設計比賽  「亞軍」及「優異獎」 3. 交流計畫: - 韓國科技考察團 - 台灣體育交流團 - 河西四郡歷史文化考察團 - 大灣區基建暨高科技企業探索之旅 - 杭州、紹興、烏鎮歷史文化及科技探索之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