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中學概覽】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SKH Bishop Mok Sau Tseng Secondary School

208

8/2/22

21/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英語:SKH Bishop Mok Sau Tseng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大埔區校網,地址位於新界大埔運頭角里26號。學校創辦於1975年。辦學宗旨:建立基督教及人性價值,培養正面人生態度及發展多元技能,以使學生發揮潛能、貢獻社會,成為盡責的良好公民。努力營造關愛的校園環境,讓彼此信任、尊重、愛護,使學校生活成為最美好的學習經驗。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大埔區

學校地址:

新界大埔運頭角里26號

聯絡電話:

26567804

傳真號碼:

26507265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64K、72、72A、72X、73、73A、73X、74A、74K、74X、75K、75X、 271、307、E41; 港鐵:大埔墟站。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王紫薇

女士

校長:

秀琼

女士

(文學碩士、教育學士)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75

聖公宗(香港)中學 委員會有限公司

德、智、體、群、美、靈

基督教

60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0

56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91

學士:

98

碩士、博士或以上:

61

特殊教育培訓:

54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18

9

73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準則及比重:學業成績50%、課外活動25%、面試25%。 (學生操行必須達乙級或以上)。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每年8月中舉辦中一新生導向周,除為中一同學及家長舉辦講座,以幫助同學適應校園生活外,同時設 English Summer Camp,協助同學適應英語教學環境。 本校一向注重環境清潔及綠化,也透過不同科組的課堂及活動,如禁毒教育、正確使用互聯網、健康均衡飲食、注重運動、善用時間等,幫助同學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正面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生活技能及抗拒誘惑的技巧。

學費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20元,
 中五堂費為:320元,
 中六堂費為:32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5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2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0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暫時沒有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一、優化學與教策略以提升學與教效能。 二、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以助全人發展。

學校管理架構:

本校秉持尊重、包容及開明之管理方針,與各持分者建立並維持良好夥伴合作關係。除「校政委員會」(成員包括校長、副校長、資深科組老師代表及民選老師代表)負責策劃及商討校政外,亦設多個專責小組統籌各項教務及學生事務工作。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法團校董會

環保政策:

本校致力教育同學尊重及保護環境,除將啟動空調的最低溫度設定為25攝氏度、於每層走廊設置廢紙回收站外,更常藉周會及課堂向同學傳遞保育環境、惜物減廢的訊息。本校推行之「課室自我管理計劃」,除鼓勵各級同學攜手維持學習環境整潔外,更重點提醒同學節約能源,如於離開課室時關掉電燈及電風扇,於午膳時關掉課室部分電燈等。另本校亦鼓勵同學於生活上養成良好習慣,如減少購買紙包飲品、將塑膠樽及鋁罐清潔後進行回收、於聖誕聯歡會自備餐具及重用布置飾物等,以期同學能身體力行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本校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詳情請參閱2021/22及2022/23學年的開設科目資料),並著力提升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除正規課程外,本校亦設有閱讀計劃、辯論、戲劇、廣播等校內活動,並透過積極推薦學生參加各項校外活動及比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注重學習成效,在不同學科中推行高層次思考訓練,以提升學生解難、批判性思考及創造等共通能力。本校亦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以德、智、體、群、美、靈六育並重的教育拓闊學生的經歷及學習領域。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3X。 高中提供12個選修科目,合共138種組合供同學選擇。 2. 課程重點:本校著重初中與高中的課程銜接。大部分本校高中提供的選修科,在初中均設有相關學科或提供相關的學習經歷。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1. 從閱讀中學習:每循環週均安排兩節「清晨閱讀時間」,讓全校師生在寧靜的環境下閱讀。 年度活動「書香節」,透過作家講座、書展、講故事比賽及「悅」讀舞台等活動鼓勵同學多加閱讀。本校更已優化校本閱讀計劃,鼓勵同學廣泛閱讀。 2. 運用資訊科技:各科均善用資訊科技以提升教學效能。學校亦成立多個學生服務小組,協助管理課室及特別室的電腦設備、攝錄學校活動、製作短片及支援視像直播,讓同學寓服務於學習。 3. 專題研習:在初中的生活與社會科課程中,有系統地教授專題研習技巧,並在不同學科或學習領域進行專題研習,實踐所學。此外,本校亦積極鼓勵同學參與校外專題研習比賽,以提升同學的探究能力及興趣。 4. 品德及公民教育:本校透過清晨廣播、週會及班主任課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各級同學在學年初獲發「個人成長計劃記錄冊」,以讓同學在品格、學業及課外活動各方面訂下該年的目標及計劃,並定期作出檢討。此外,所有中四及中五學生均須參與義工服務,以提升公民意識及對社會的承擔精神。

生涯規劃教育:

學校透過舉辦講座及工作坊,讓教師、學生及家長更能掌握升學就業的資訊及生涯規劃的理念;建立校本生涯規劃課程以切合學生需要;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更認識自己、培養廣泛興趣、勇於追尋夢想;此外,也透過班主任課、其他學習經歷課堂、職業資訊日、參觀及工作體驗等不同方法,讓同學更能認識各種升學途徑及就業資訊。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設立不同獎項表揚成績卓越、力求進步、品行優異,以及在服務、運動或藝術上具傑出成就的同學。 運用教育局「多元學習津貼」撥款,舉辦不同範疇的校本資優活動及課程,並推薦同學參與教育局、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及各大學提供的資優培訓計劃,讓同學盡展所長。除中、英、數三科設有小組教學外,本校亦為不同成績表現的同學開設課後增潤及精進課程。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全校參與的目標,是建立共融的校園文化,加強學校員工、學生和家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認識和接納;並為有關學生提供適切支援。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帶領學生支援組推動「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訂立共融政策,靈活及充分運用額外資源,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有系統地規劃和安排教師接受相關培訓課程,推動教職員、不同專業人員、家長及學生,協力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會按學生的需要,採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支援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對於個別有持續及嚴重困難的學生,學校為他們提供個別化的加強支援,包括訂定個別學習計劃。而為進一步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融合教育政策、額外資源的運用及支援措施,學校會透過恆常溝通機制,積極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共同計劃支援措施及檢討其成效。此外,學校亦會提供機會,讓所有學生透過參與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展現潛能。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在學業評估方面,各學科均重視科課業及考卷設計的多元性,務求涵蓋不同深淺程度的題目,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設家長教師會,每年均為家長舉行各項活動,其中包括經常性活動,如座談會、講座、工作坊及各類康樂活動等;此外亦與學校合作舉辦「校長家長交流會」,以期更有效促進家校合作的發展。

校風:

學生樸實受教,自律自愛;老師盡心盡力,積極進修增值;師生融洽互愛,締造理想學習環境。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本年度發展重點:  1. 優化學與教策略,以提升學與教成效。 2. 培養學生正向價值觀及促進全人發展。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除每年舉辦多次教師發展日,探討教學方法及學生成長等問題外,學校亦為老師設若干共同研習時段,促進同儕交流,以提升教學果效。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約40項活動,主要分為學術、體育、興趣、服務、宗教及學生會等六方面。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本校設有多媒體教學中心、學生活動中心、科技研習中心、多用途中心、圖書館、電腦室、學生會室、訓導室、輔導室、學生長室、牧靈室、校史展覽室及英語角。所有課室均設有電腦、多媒體投影機、音響系統及揚聲設備。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本校學生於學術、音樂、美術、朗誦、體育、舞蹈方面表現傑出,屢獲校際比賽獎項。詳情見學校網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