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概覽】
聖文德書院
St. Bonaventure College & High School
317
8/2/22
30/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聖文德書院(英語:St. Bonaventure College & High School)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黃大仙區校網,地址位於九龍慈雲山雙鳳街47號。學校創辦於1970年。辦學宗旨:本校為一天主教學校,貫徹方濟會辦學精神,致力營造一個愉快學習的環境,推動學生以謙誠的學習態度,達於智慧。為學生提供靈、德、智、體、群、美六育並重的「全人教育」。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黃大仙區
學校地址:
九龍慈雲山雙鳳街47號
聯絡電話:
23238217
傳真號碼:
23228786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15A、5C、2F; 小巴:37M、20。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董康泰
先生
校長:
羅偉南
先生
(教育碩士(學校領導及管理)、榮譽社會科學學士、教育文憑)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70
有
有
無
香港天主教方濟會會長
謙誠 智慧
天主教
60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6
60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93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47
特殊教育培訓:
34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21
8
71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及比重:學業成績(50%)、面試表現(20%)、操行(15%)、課外活動表現及獎項(10%)、宗教信仰及與本校關係(5%)。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為使家長與學校建立緊密的聯繫、加深學生對學校的認識、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與及讓同學間建立良好的關係,本校的輔導處在每年開學前都為中一學生和家長舉辦「中一新生輔導日」及「中一新生適應日營」。在每年九月為中一新生舉辦「中一新生適應工作坊」。此外,本校會為中一新生安排為期兩週的「英語閱讀課」,讓學生適應中學課程及教學語言的轉變。本校推行健康校園政策,通過課程、課外活動和其他學習經歷,協助學生建立健康生活的觀念;而體育科及健康教育組老師均關注學生健康情況,提供有關資訊及指導。學校設有午膳服務。
學費
聖文德書院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10元,
中五堂費為:310元,
中六堂費為:31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3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2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全年資訊科技之維修及發展基金:$100
其他費用(如有):簿費(按學生需要)
備註(如有):本校計劃全面的其他學習經歷課程,包括課堂(音樂、視藝、宗教和體育)及聯課活動(天才表演、運動會、音樂會、社會服務、體驗學習和參觀),活動計劃會因應學生需要而修訂。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1)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提升寫作能力 (2)全人發展,正向教育 (3)自我反思,優化學與教
學校管理架構:
管理層重視與各界溝通,以確保教育質素。法團校董會之下設有學務委員會、學校行政委員會、家長教師會和學生會等溝通渠道,同時亦在校內推行自評及問責制度,落實「計劃、執行及檢討」理念,確保教學質素。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法團校董會由十五位校董組成,包括校監、校長、屬會小學校長、退休校長、家長、教師、校友及獨立人士。
環保政策:
聖文德書院貫徹環保主保聖方濟精神,以推動環境教育為己任,實踐「綠色中學」的理念。為更有效及系統推行環保教育,學校制定環保政策,並成立「健康及環保教育委員會」。我們善用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豐富本校的環保教育硬件及軟件,例如推動「太陽能發電教育計劃」和設立環保大使計劃。學校亦多次獲得「綠色學校獎」及「可持續發展社區項目獎」等環保獎項。希望透過這些工作,讓我們的學生會更懂得珍惜大自然,亦能透過實踐去履行環保的責任。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一直以來,本校著重「兩文三語」的教育方針,而本校語文政策的關注事項為︰ 1. 豐富語文學習環境; 2. 把握教學語言微調機遇,增加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及 3. 提升教師語文能力專業發展。學校會為有能力的學生提供覆蓋面較廣的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能銜接以英語授課的高中科目。本校主要按學科測驗成績編班,讓學生能以合適的語言學習。學生升讀中二和中三時有轉班機會,學校已為此訂立一套轉班機制(詳情請參閱學校網頁「學生升留班政策」)。本校投放大量資源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包括中二至中六英文分組教學;以英語授課的數學科分組教學;校本英文課程改革,以促進互動學習;透過評估促進英文學習;推行跨學科英語學習活動;開設跨學科英國語文運用,增加學生接觸英文機會;課餘英語增潤班以及各項強化學生語文的課外活動。至於小六升中一的學生則有英語銜接課程,以便讓學生盡快適應教學語言的轉變。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老師透過建構學習圈及共同備課,設計互動化、多元化及生活化課堂,鼓勵學生多參與,多協作、多溝通及發揮創意,建構知識。老師亦提供不同層次學習活動,照顧學生學習差異。老師透過持續及多元化的評估模式,回饋學生學習情況,推動評估促進學習。學生亦可藉不同的學習經歷,如專題研習、實地考察、體驗學習、社會服務及網上自學等,培養共通能力和學習興趣。高中更實施「方塊式時間表」,讓同學可按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個性選修科目。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本校開設11個選修科目,共14組,分為2個或3個方塊,科目組合不受局限,讓學生按能力及興趣自由選擇。 2. 課程重點:本校為學生提供寬廣、均衡而多元化課程,促進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各科皆設校本課程,適當地調適學習內容,提供不同層次學習活動,照顧學習差異。課程除知識外,同時著重價值觀及共通能力。除核心課程外,設延伸課程,進一步發展學生潛能,照顧學習差異。新高中四個必修科:英文、中文、數學及通識教育科皆安排小組教學,加強照顧學生差異。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本校推行四個關鍵項目,重點是幫助學生發展自學能力,終身學習。從閱讀中學習:透過閱讀推廣小組,圖書館和各領域推廣閱讀,閱讀課,培養自學能力。資訊科技教育:用網上學習平台進行跨地域學習,鼓勵多協作、多溝通、多創意。專題研習:各級均須進行跨學科專題研習,高中通識科推行專題探究,學會搜集、分析資料、組織及報告和與人協作。德育及公民教育:滲入各科課程,有系統在正規課程中滲入公民教育元素,安排每周不同主題的德育短講;善用校外資源,舉辦活動,如參觀立法會及到外地遊學交流。
生涯規劃教育:
生涯規劃的三個元素分別為自我認識及發展、職業探索及生涯規劃與管理。本校以這三個元素為本,並向全校學生提供全面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方面,中一至中六級均設校本的生涯規劃課。此外,升學組亦安排了不同類型的職場體驗及參觀活動給學生,例如工作影子計劃、師友計劃及由民政事務局支持的「敢創我夢」生涯規劃等,令學生對不同行業加深了解及認識,預早為未來出路鋪路。另外,學校亦透過安排不同主題的生涯規劃講座及工作坊,讓學生和家長作出明智的升學或就業選擇。本校絕大部分中六學生均可升讀本地大學/大專課程;亦有部分同學選擇到內地或臺灣升學。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按學生學業成績分組,不同程度的組別在課程及課業要求也有不同。英文科、中文科及數學科在不同級別設有分組教學,而初中中、英、數三科均開辦拔尖補底課程,供學生修讀。其餘各科亦有科本的拔尖補底措施,因材施教。輔導處推行中學學習支援津貼計劃,善用撥款,增聘人手及購買服務,照顧個別學生學習需要,同時,有計劃地安排老師接受有關訓練,加強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學校設有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帶領推行「全校參與」模式。學校支援津貼用於聘用輔導員、臨床心理學服務、語言治療服務及發掘學生潛能的興趣小組等。另外,本校參加醫教社計劃及教育局「學校與非政府機構協作」計劃,以加強對學生的支援。校方亦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個別學習支援計劃,令他們有更大的進步。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本校在「促進學習評估」和「對學習評估」方面,兩者兼備。除恆常的考試和測驗外,各科均設有進展性評估,著重學習過程和學習回饋;以多元化的評估模式(如專題研習、學習歷程檔案、課堂觀察)和策略(如學生自評、同儕互評、教師評估),作為改善學習與教學的基礎。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家長教師會曾資助學校添置設備,如禮堂座椅、抽氣扇、飲水機及空調設備。此外,家長教師會恆常設立獎學金及舉辦敬師運動,來肯定學生成就及表揚老師。此外,家長教師會更為經濟有困難的同學提供支援。家長教師會亦舉辦不同活動,供家長、教師及同學參與,如:週年旅行、燒烤晚會、舊書買賣、家長講座等,以達致家校合作的目的。同時,家長亦積極參與學校各式各樣之活動,分擔老師工作:學生午膳試食、於家教會資源室當值、校服轉贈、率領同學出席校外活動、處理學生失物等,而每年家長教師會亦會定期出版會訊,作為家校合作的橋樑。
校風:
推行全校訓輔合一計劃,教師無分彼此,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兼具自重、自律和自決的素質。設學生發展委員會作為班主任及各部門之橋樑,協調各項工作進行,加強對學生照顧及成長輔導。為了加強對學生之照顧及關愛,並加強與家長聯繫,推行「雙班主任制」。另有「營建班風」計劃,以班際比賽形式為主,除了加強同學之間的凝聚力,也可讓班主任更了解學生的情況,有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學校發展的三個主要關注事項是促進學生建立良好閱讀習慣, 提升學生的中英文寫作能力 。全人發展, 正向教育。學生與老師能自我反思,優化學與教。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校方每年舉辦三次教師專業發展日,亦經常舉辦其他校本培訓課程。每位老師亦須持續進修,以三年150小時為指標。同時,本校教師參加校本支援計劃,關注課程的目標與內容、教學法與評估,在課室內外的實踐過程中進行反思和改善。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本校設有超過30個常設的課外活動學會及小組,與及因應學生需要而舉辦的聯課活動。全方位學習組負責統籌及舉辦多元化之活動,在資訊科技、制服團隊、體育和管樂團方面之表現尤為突出,各小組在學界的公開比賽中屢獲殊榮。學生透過管理及參與不同類型之活動,培養各項共通能力及領導才能,以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本校著重中一及中三級的制服團隊計劃,目的是培養初中學生的自律精神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此外,學生均會接受「領袖訓練」,以提升領導才能,以應對廿一世紀生活挑戰。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34間課室、6間實驗室(資訊科技、生物、化學、物理、科學)、禮堂、圖書館、文德電台、音樂室、學生資訊科技發展中心、電腦室、地理室、英語地帶、學生會辦事處、家長教師會資源室、輔導室、學生自修室。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及暢通易達升降機。
其他
為配合新高中學制,本校早已進行班級重組及興建額外課室,以解決上課空間不足的問題。本校新高中課程強調學習互動化、多元化及生活化,並設計校本「其他學習經歷」課程及電子學習概覽,以豐富學生體驗及記錄學生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