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概覽】
德蘭中學
St. Teresa Secondary School
328
8/2/22
25/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德蘭中學(英語:St. Teresa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資助女校,屬於九龍城區校網,地址位於九龍常盛街21號。學校創辦於1978年。辦學宗旨:實踐天主教全人教育的辦學理想,以五育及靈育為本,雙語並重,訓練學生成為獨立和自主的學習者,建立積極及正確的人生觀,貢獻社會,勉力實踐「慎思明辨」的校訓。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九龍城區
學校地址:
九龍常盛街21號
聯絡電話:
27115202
傳真號碼:
27154509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8、18、7B、17、41、45、109 小巴:8,8S,27M、28M或土瓜灣往愛民小巴 旺角地鐵站轉乘何文田邨小巴 何文田地鐵站轉乘8M小巴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劉富根
神父
校長:
葉妙顏
女士
(B.Ed. , M.A. , Cert. Ed.)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女
1978
有
有
有
天主教香港教區
慎思明辨
天主教
55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7
60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100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70
特殊教育培訓:
43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18
0
82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及比重:校內學業成績及教育局成績次第55%、操行10%、課外活動及成就10%、面試表現20%、與本校聯繫5%。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為加強中一新生的英語能力及學習基礎,於暑假期間舉行免費的英語、數學及科學科銜接課程、迎新活動、學習技巧班和家長工作坊。本校一直關注學童身心靈健康,致力發展有系統的健康教育,屢獲教育局及中大醫學院健康教育促進健康中心頒發「健康促進學校」的銀獎,2017-18年榮獲環境及機電工程署頒發的「慳神總冠軍」、「至尊慳神大獎(學校組別)」及「4Ts慳神獎」,2018年獲港燈智「惜用電計劃」嘉許為「綠得開心學校」,支持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肯定了本校在環保節能工作的成效。2019-20年度由教育局及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合辦的思動計劃,培育組主任郭兆雯老師及組員蘇媛麗老師獲傑出學校專題研習獎。2020-21年度起本校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健康生涯規劃計劃「顏值加加加」。
學費
德蘭中學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40元,
中五堂費為:340元,
中六堂費為:34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20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150 非標準項目收費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暫時沒有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1. 培養良好學習態度,提升學習表現。 2. 推展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關懷意識和盡責守規的精神。
學校管理架構:
全面推行校本管理,發展優質學校教育。法團校董會下設有校務諮詢委員會及學校行政及發展委員會,其下分設學與教委員會、校風及學生支援委員會、聯課活動委員會和行政小組,統籌各項工作,落實多溝通的問責制度。學校以實証及量化數據為本的評估模式,據此制訂三年的發展計劃,訂定清晰而具體的學校改善措施。學校又設教職員諮議會,加強教師及職工與法團校董會成員的溝通。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法團校董會熟悉教育事務及學校發展,定期召開會議,監察學校工作及提供意見。 成員包括8位辦學團體成員、1位獨立人士、2位教師校董、2位家長校董、1位校友校董及校長。
環保政策:
推行有效的環保措施,達致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用紙及減少廢物。本校獲得由環境局及機電工程署主辦的「慳神大比拼」中的「慳神總冠軍」、「至尊慳神大獎(學校組別)」、「優秀慳神獎」、「及「4Ts慳神獎」。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學校致力營造英語學習環境,推行全校英語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及科學科採用英語授課。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普通話科,各科均教授與學科相關的英文詞彙及運用,評估中也必加入英文考核部分。中一至中二設普通話。學校舉辦外語班,提升學生其他語文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培養學生做筆記及運用合適的學習工具,以鞏固自學技能。 2. 進行學習模式評估,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模式,同時亦使老師能因應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調適教學策略及課業,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3. 運用多元化課堂互動學習的模式及推行電子教學,提升學習的興趣及效能。 4. 全校推行跨學科閱讀計劃及親子閱讀計劃,鞏固學習的基礎。 5. 持續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透過測驗及不同形式的課業,定期檢視學習成效,提升學習的能量。 6. 善用測考數據分析和成績追蹤回饋學與教。 7. 課堂滲入資優教育元素,幫助同學發揮潛能,並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8. 學與教委員會定期檢討校內課程及教學法,並按照學校發展的現況、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設計適合學生興趣和能力的課程,以及探討和實施有效的教學與評估方法。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中史、歷史、地理、旅款、倫宗、經濟、企會財、物理、生物、化學、健社、視藝。 2. 課程重點: - 課程加入資優教育元素,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及幫助學生發揮潛能。 - 初中及高中課程緊密連繫及銜接。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1. 為使學生能終身學習,本校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推行各學習領域及跨學習領域的閱讀計劃、STREAM專題研習等,增加學生的基礎知識及建立共通能力。 2. 學校亦大力推動電子學習,提高課堂互動性,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亦善用網上學習資源,培養學生自學、做筆記及預習的習慣,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3.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品格,透過正規及隱蔽課程落實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舉辦不同的時事專題講座、國內交流團等,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生涯規劃教育:
1. 推行中一至中六的生涯規劃課程。 2. 為中三、中五及中六學生提供個別生涯規劃輔導,以配合個人興趣、能力和意向作出明智的選擇。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學校設有學生支援組,由富經驗的老師,以跨專業團隊的模式,照顧資優及有其他學習需要的學生。透過檢視評估數據和老師的觀察,及早識別學生不同方面的天賦或困難,讓學校作出課業調適、測考支援、適當培訓和專業介入,以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協助學生排除困難,從而提升學業成績、體藝表現以及領導才能。中一至中六級依據學生能力編班分組上課,照顧不同學習需要。測考方面,設有不同深淺程度的題目,以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初中英文科更因應學生的不同能力,設不同的測考卷。各科亦設有各種形式的持續和進展性評估,以反映不同的學習面。同時,多樣化的評估方法也可讓各懷長處的學生肯定其學習成果。除於課堂上加入個人及社交能力、高層次思維技巧,以及創造力三大資優教育元素外,亦於課堂以外時間進行延伸課程,並利用校外資源支援特別資優學生作個別化的教育安排。至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會參照考評局的規定,為其作出特別測考安排。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以提升其學習能力,並全力營造關愛校園共融文化。學生支援組由負責學與教的副校長帶領,成員包括負責校風及學生支援的副校長、學生支援組主任、培育組主任、教務主任、兩位協助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老師,另有三名輔導員及兩名社工、一名教育心理學家。學校靈活使用『學習支援津貼』增聘額外人手,包括三名輔導員,亦會外購專業服務,如舉辦社交小組、音樂治療、輔導計劃、言語治療和讀寫能力提升小組,從而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社交技巧。此外,學生支援組亦會與不同科組合作,以協助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與培育組共同提倡精神健康、與生涯規劃組合作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生涯規劃輔導,以協助學生訂定個人目標和發展所長。學校重視家校合作,建立恆常溝通機制,以便聽取家長意見和商議學生進展,從而更有效地支援學生。學校同時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家課和測考調適,又為個別學生舉行個別學習計劃會議,透過跨專業會議幫助學生設計具體而有效的支援計劃。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報考不同考試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1. 全年分兩個學期,每學期舉行測考各一次,各科設有不同形式的持續和進展性評估,定時檢視學生的學習表現及進度,適時給予學生回饋,提升學習效能,並減輕考試的壓力。 2. 測考題目的深淺程度有一定比例,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初中英文科更因應不同班別的能力,設不同的測考卷。至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照考評局做法,作特別測考安排。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有清晰明確的家校合作政策,透過家長通告、家校流動程式、校園通訊、家教會會訊、校務概覽、校訊、家長日等不同活動與家長保持聯繫,家教會更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加強家校合作。此外,亦有家長擔任法團校董會家長校董,參與學校事務。
校風:
教職員、學生及家長信念一致,彼此信任,學校關愛文化濃厚,師生團結共融,和諧共處。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自信力學,提升學習效能;盡責守規,踐行福音精神。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進行同儕觀課,讓教師互相交流教學心得。 2. 舉辦電子學習培訓工作坊,幫助教師熟習各種電子學習應用程式,提升課堂互動性及效能,並為教師舉行教學影片製作工作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3. 舉辦心靈教育工作坊,給予教師在工作上所需的支援。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由學生會、4社帶領25個學會、5個服務性團體及20多個興趣小組策劃活動,分為靈性培育、學術、文化/康樂、體育及服務五方面。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科學實驗室4間、電腦室、創客工作室、創意媒體實驗室、語言室、地理室、科技與生活室3間、視覺藝術室、音樂室、宗教室、社工辦公室2間、教育心理學家辦公室、學生會室、英語角、校園電視台、室內賽艇室、圖書館、多用途學習室、學生活動室、教師資源室、教師休息室、家長資源室、心靈加油站、生涯規劃室、資料館、演講廳、禮堂、籃球場2個和花園等。所有課室及特別室裝設冷氣,互動投影機、銀幕及上網設備。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本校學生在品德及學業方面均表現卓越,曾獲以下獎學金及獎項: 1.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多元卓越獎學金 2. 黃廷方慈善基金黃廷方獎學金 3.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高中學生獎 4. 托業(TOEIC)獎學金 5. 藝恆愛心行動奬學金 6. 九龍城傑出學生獎 7. 成長希望獎學金 本校學生在活動方面亦有優秀表現,曾獲以下獎項: 1. 聯校中文辯論比賽冠軍 2.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 2020及2021十佳學校 3. 香港科技園智慧香港-全城橋王挑戰賽中學組冠軍 4. 香港理工大學「Maker Faire HK2017x造大世界」中奪得公開組最佳車身設計及「我是車手」第二名 5. 機電工程署及社聯「樂齡科技顯愛心比賽」中獲金、銀及優異獎 6. 教育局及消費者委員會「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可持續消費創意設計」獲最卓越設計獎 7. 教育局「全港校際氣候變化跨課程專題比賽」中獲得初中組發明品冠軍 8. 科學館「缺一不可比賽」中獲高中一等獎及初中二等獎 9. 香港科學園「全港中小學數據科學比賽」中奪得金獎和銀獎 10. 香港大學、天文台及香港氣象學會「地震探測器設計比賽」中獲得高中組我最喜愛的地震探測器獎 11. 日本WATA Open-continental Taekwondo Championships中奪得搏擊冠軍 12. 教育局外籍英語教師組"Speak Out! Act Up!"即席戲劇比賽最佳演出及戲劇技巧獎 13. 教育局外籍英語教師組布偶比賽冠軍及觀眾大獎 14. 教育局外籍英語教師組短片製作冠軍 15. 聰穎慈善教育基金舉辦英語廣播局比賽金獎 16. 職業訓練局職業英語比賽冠軍 17. 校際朗誦節英詩集誦中一級、中二級冠軍 18. 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中學校際越野比賽女子團體亞軍 19. 學界籃球賽丙組冠軍 20. 香港花卉展學童插花比賽冠軍 21. 香港天主教教區中學聯校運動會女子團體冠軍 22. 聖日納西電視節 - 最佳影片、最佳劇本及最佳演員 23. 香港聖約翰救傷隊隊制比賽全場總冠軍 為擴闊學生的學習經歷,本校每年均舉辦不同的遊學、考察及交流團: 1. 澳洲暑期英語遊學團 2. 紐西蘭暑期英語遊學團 3. 新加坡考察之旅 4. 上海考察團 5. 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考察之旅 6. 首爾考察團 7. 同根同心國內文化交流計劃 8. 雲南舞蹈交流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