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概覽】
田家炳中學
Tin Ka Ping Secondary School
143
8/2/22
22/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田家炳中學(英語:Tin Ka Ping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北區校網,地址位於新界粉嶺維翰路一號。學校創辦於1994年。辦學宗旨:田家炳中學懷抱全人教育理想,致力開展學與教、生活輔導、聯課活動及造就時代公民素質的整全與均衡教育,與時並進,塑造明日公民領袖。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北區
學校地址:
新界粉嶺維翰路一號
聯絡電話:
26731778
傳真號碼:
26737730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270A,270B,270P,270S,273A,273D,277P,278P, 278X,279X,678,978,A43,N42A,N73,T270,T277 小巴:502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田榮先
先生
校長:
陳雨瀚
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教育文憑、教育碩士)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94
有
有
有
田家炳基金會
思明至善
不適用
70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63
68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91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5
特殊教育培訓:
22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35
10
55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及比重:校內表現佔60%(評核項目包括:校內成績、操行、聯課/課外活動及獎項、服務)。面試表現佔40%(評核項目包括:禮貌、衣著、談吐應對、理解及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及技巧、創意能力、興趣、日常生活知識、時事觸覺及對本校的認識)。所有申請者均會獲得面試機會。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每年暑假均舉辦各級英語提升課程,如:「中一校園適應週」及「中一新生及家長輔導日」等活動。另外,開學初期特為全級中一同學舉辦「生活紀律訓練營」,讓同學能盡早建立穩定的個人生活紀律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同創「嚴謹而愉快」的校園及家庭生活。本校一向注重學生均衡的身心健康發展,舉辦多元化活動,如水、陸運會、全校旅行、文化日、境外交流、全方位學習日、義工服務、專題講座等。為了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體魄,本校除體育課外,更設立早操時段,加強學生的體能鍛鍊,藉以提升學習效能。此外,透過監管小食部及午膳供應商的食物質素,為學生提供健康的飲食,並通過課堂教育,讓學生明白均衡飲食的重要。
學費
田家炳中學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400元,
中五堂費為:400元,
中六堂費為:40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2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15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學生個人意外保險保費:$28 優化課室設備收費:$300($150每學期)
其他費用(如有):暫時沒有
備註(如有):全校共28班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周年主題: 「學貴自得,和衷共濟」 關注事項: 1. 建立關愛校園,加強關顧學生的生活及心靈健康,並透過適切的發展機會,讓學生追求有目標的中學生活。 2. 針對不同學能學生的需要,為學生創造空間,促進自主學習。
學校管理架構:
由田家炳基金會直接管理。自創校以來,即實施以質素為主的校本管理模式。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本校於2006年8月成立法團校董會,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並廣邀教育界著名的專家學者參與學校發展工作,實行專業領導。校董會成員包括:田榮先先生、張志強教授、張呂寶兒女士、劉克香先生、李潔冰教授、李石玉如女士、梁貫成教授、梁湘明教授、田慶先先生、任玉娟女士、王柱樑先生、陳雨瀚校長、王孝和老師、劉景行先生
環保政策:
為培養學生尊重及欣賞大自然,校園增設生態魚池,大量種植花卉樹木,綠化校園。透過學校的生活教育課、空調政策及其他環保活動,提高師生愛護及善用地球資源的意識,以實際行動愛護地球。此外,本校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超過150萬元設立「現場派飯」,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餐盤,並可減少廚餘,以達致愛護環境的目的。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本校著重培育學生兩文三語兼善。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普通話、生活教育及通識教育外,各級所有科目均採用英語授課。本校致力建構多元化的英語環境,透過舉辦各項英語提升活動,如:英語早會、英語小息宣佈、Tinspiration(英文學生文集)、英語話劇及英語遊學團等,來塑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能。各科老師更運用跨學科英語教學法,並有策略地推行英語補充閱讀計劃,引入校本設計的跨學科英語研習單元等,加強學生以英語學習的信心。
學習和教學策略:
強調培育學生的學習態度、技巧和成效。教師用心備課,運用專科知識,輔以先進的資訊科技,開展生動的課堂。重視中、英、數及通識教育等基礎工具科目的教學,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為初中學生提供生活與社會課程,提升共通能力、學科基礎知識及技巧,力求中、英雙語並重及數理、資訊科技的應用。高中編制則按學生志趣及學能,設計文、理、商兼備的課程,裝備學生升讀本地及海外大學。本校亦透過生活教育、聯課活動等,進行全方位教育,讓學生身心及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達致全人教育的理想。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3X。 高中學生修讀3科選修科目;初中校本課程為電腦與技科。 2. 課程重點:學校按學生的興趣及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或校外活動及比賽,讓學生發揮潛能,各展所長。各科按實際情況調適課程,並進行協作教學,以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除常規教學外,積極籌劃課後延伸學習活動,如:各科的網上學習計劃、學科提升課程、初中奮進班、初中英語銜接課程、境外學習交流團等,藉此擴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習興趣,深化學習效能。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特設閱讀推廣組籌辦多元閱讀活動,並統整全校的閱讀計劃。每天更設有演閱時段,讓全校師生一同享受閱讀的樂趣。全校課室及特別室均裝設電腦。另裝設LED電視機或實物投影機。老師運用各類電腦軟件,輔助教學,促進課堂的互動學習。除電腦室外,還特設語言學習中心及科技教育室,均配備專門軟件,協助學生自學。本校已引入專題研習教學法多年,有完備的教材,有系統地於初中教授學生專題研習的正確方法。同學透過不同的情境,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及終身學習態度。透過早會、週會、聯課活動、義工計劃、領袖培訓計劃及生活教育課程,培育學生時代公民應有的品格與素質,建立嚴謹而愉快的校園生活。於中一至中五級推行雙班主任制,關顧學生的成長及照顧個別需要,從而提高學與教的成效。
生涯規劃教育:
本校會就學生在生涯規劃方面的需要進行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設計和舉辦不同的升學就業輔導計劃/活動,當中包括安排學生參觀工業/商業/學術等機構,並邀請有關人士舉辦有關升學及校本的就業講座。並且,我們會為全校學生提供全面的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對成就、素質、性向、能力及個人/事業抱負有全面認識,從而制定中期、長期學習/事業目標。此外,我們亦為高中學生提供個人/小組輔導,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志向、能力和需要,從而規劃適合自己的升學或就業路向。另外,我們更會協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工作及生活技巧,如面試技巧、溝通技巧、決擇技巧及社交技巧等,並盡早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工作態度。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著重老師的團隊協作精神,以全校整合法,推動對學生的全人關顧,其中推行雙班主任制,為學生提供全面照顧。為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效能,本校有系統地推行初中中、英、數功課輔導計劃,並開展各項課後延伸學習安排。此外,本校近年推行的建構與協作學習法亦為照顧學生學習差異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成立融合教育小組統籌全校參與融合教育的工作,包括由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為學童評估、針對個別學生的需要設立個別學習計劃、小組訓練、朋輩輔助、言語表達訓練等等,校方亦有為融合生提供生涯規劃、外展等活動,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學能、社交各方面的能力,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及走進社會。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採用持續性評估,強調學習過程的效能,老師透過多元化及持續的評估模式,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學習評估,從而加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注重。同時相應提供階段性的學習輔導,確保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理想水平。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本校家教會的宗旨在加強家長與校方間的聯繫和合作、鼓勵家長向學校提供積極建議供校方參考、關注學生成長及聯繫家長間的感情。家長義工與學校協作,發揮專長,培育學生,貫徹家校合作精神。
校風:
落實訓輔結合的理想,既強調嚴謹的校園生活安排,亦注重個人成長與親和的師生關係。此外,又設立學生會、四社及級社等學生組織,以加強校內學生橫向及縱向的聯繫。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本校推行自主學習,並於中一、中二級四個主要科目(中文、英文、數學及生活與社會科)推行協作學習。大量研究文獻顯示,協作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它強調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學生可以因著同學不同的背景、性格、學習能力等,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不同的觀點,亦可透過互相幫助,加強理解自己所學,並反思教師所教的內容。學生之間能透過合作學習互有增益,對學習的興趣和對所學概念的掌握均會有所提升。 今年自主學習重點為加強學生備課工作,提升課堂學習效能;同時推展高效學習小組,進一步優化學生之間的協作。教師方面,我們會重點發展種籽老師,讓他們在科中推動建構及協作學習法,並協助同科其他同工更進一步掌握自主學習的精神;亦會增加教師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期望達到互相砥礪、見賢思齊之效。此外,我們會繼續優化初中課程,提升學習效能,並與高中課程有更佳的銜接。本校也獲得教育局資助,建立了「數碼自學室」及網上自學資源庫,用以提升同學自主教習的成效。 另外,本校透過推行電子學習及「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向學生提供深入的資訊科技增潤培訓,藉此培育年輕的資訊科技專才,以滿足香港數碼社會的發展需求。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師資優良,教師均已接受專業訓練,委身教育,並積極作持續專業進修。本校亦已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勉勵教師作全面的專業成長,確保教師的專業質素。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為學生提供逾50項聯課活動,包括科目學會、服務、制服隊伍及紀律團隊、英語興趣小組、英語話劇、藝術文化及體育活動等。部分活動更特別聘請專業的校外導師主領。此外,亦著重發揚中華文化之人倫與道德理想,特設「中華文化獎勵計劃」,引導同學欣賞、熱愛並傳揚中國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校史室、電子學習教室、電腦室、科技教育研習中心、英語角、口語訓練室、學生活動中心、高中視藝室、職學室、中華文化推廣室、普通話推廣室、流行樂隊室、通識教育室及數碼自學室。所有課室及特別室裝置桌面電腦、實物投影機及LED電視機,推廣閱讀分享及加強校內資訊流通。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1. 創校以來,推行中華文化獎勵計劃,引導學生認識並欣賞中華文化,增強對中國人身份之認同,秉承中國的優良文化傳統,並配合生活教育,塑造學生時代公民素質; 2. 全體中一學生參與生活紀律訓練營,加強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3. 推行義工訓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