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概覽】
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
TWGHs Lee Ching Dea Memorial College
150
8/2/22
24/3/23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英語:TWGHs Lee Ching Dea Memorial College)是一所資助男女校,屬於灣仔區校網,地址位於香港北角雲景道18號。學校創辦於1970年。辦學宗旨:秉承東華三院一貫的辦學精神,著重全人教育,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發揮個人潛能,成為具備知識技能、獨立思考、勇於承擔與關注社會的良好公民。
基本資料
所屬校網:
灣仔區
學校地址:
香港北角雲景道18號
聯絡電話:
25715422
傳真號碼:
25662767
電郵地址:
學校網址: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巴士:25、25A、27、41A、85、85A、85P、108; 地鐵:天后站(接駁專線小巴49M)。
學校資料
校監 / 校管會主席:
鄧明慧
女士
校長:
曾詠珊
女士
(學士、教育碩士)
學校類別:
創校年份:
學生會:
家長教師會:
舊生會/校友會:
辦學團體:
校訓:
宗教:
學校佔地面積:
法團校董會:
資助
男女
1970
有
有
有
東華三院
勤儉忠信
不適用
4500
平方米
已成立
2021/2022學年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全校教師總人數:
58
60
學歷及專業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教育文憑:
95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63
特殊教育培訓:
37
年資(佔全校教師人數百分比%)
0 至 4 年:
5 至 9 年:
10 年或以上:
13
18
69
中一入學、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2 年9月升讀中一)。 學業表現(40%)、品行(20%)、其他學習經歷(10%)、面試(30%)。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每年暑假,本校舉辦中一新生學行周,旨在協助中一新生掌握學習技巧、認識學校歷史及提供主科的輔導活動,使同學為新學年作好準備、奠定基礎。學校於九月亦會安排中一家長日,加強家校的溝通及協作。中一至中三學生留校午膳,飯盒供應商按校方要求,提供健康、豐富營養的午膳選擇;除體育課外,還舉行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例如:水運會、陸運會等;校內設有學生成長委員會,當中各組別為學生成長灌輸各類正向、積極人生觀,幫助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的年輕人。
學費
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為資助中學,學校的學費和堂費:
中一學費為:0元,
中二學費為:0元,
中三學費為:0元,
中四學費為:0元,
中五學費為:0元,
中六學費為:0元;
中一堂費為:0元,
中二堂費為:0元,
中三堂費為:0元,
中四堂費為:340元,
中五堂費為:340元,
中六堂費為:340元。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如有):100元。
學生會會費為(如有):30元。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如有):0
其他費用(如有):補發智能學生證 $40
備註(如有):中四、中五、中六學生可選修由其他課程提供機構提供的應用學習課程(中四:模式二(課堂主要於星期一至五上課時間表內,於學校及課程提供機構的場地進行);中五及中六:模式一(課堂主要安排在星期六,於課程提供機構的場地進行))。由初中開始,學校提供不同範疇的「其他學習經歷」讓學生參與,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藝術發展和體育發展,以擴闊學生視野,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全人發展。
學費減免(如有):undefined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1. 優化學與教策略,加強學生學習效能。2. 推動科本「策劃—推行—評估」的自評循環機制,加強團隊協作。3. 建立學生正向人生觀,推廣「守法」及「同理心」之價值觀。
學校管理架構:
政策由法團校董會議決,日常校務由校長、副校長、助理校長和各科組執行。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已成立法團校董會,以加強校本管理,成員包括東華三院代表、教師、家長、校友及獨立人士,共同商議校政。
環保政策:
積極支持東華三院的綠色計劃,在學校日常運作、學科學習及活動上全面推行環保。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學校致力於校園內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以培育學生兩文三語能力,使學生能中、英兼擅。在初中不同學科加入英文學習元素及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例如本港及外地國際學校的交流計劃、英文周、劍橋牛津英語營、英文資源中心及學會活動等。又設初中及高中銜接課程,幫助學生在數理科目轉用英語為教學語言。為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學校安排各類型的資優教育活動及「拔尖補底扶中班」,以切合學生需要。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重視兩文三語的培訓及資訊科技及創科教育發展,配合教育改革,以人為本,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動學習。多年來公開考試成績高於全港平均合格率。課室以外,著重體驗學習及品德教育,完全配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務求保持八大領域的均衡發展。高中課程就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理念作出適當的調配,並加入專題研習、創意思維、考察等元素。 學校注重學與教的效能,透過學習技巧工作坊、學生學行反思活動、中文及英文科自主學習獎勵計劃及學科學習資源網頁等,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應學生學習的情況,推行早讀計劃、電子書籍閱讀計劃及閱讀獎勵計劃等多元化閱讀活動,營造全校閱讀氛圍,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興趣。已經增設創科課堂(STEM),學校會舉辦及參加多元化的STEM學習活動及比賽,提升學生對STEM及科技的興趣。 於教學策略方面,推動科本「策劃—推行—評估」的自評循環機制,加強團隊協作,強化教學效能。另透過同儕觀課及共同備課,讓老師互相切磋砥礪,以提升及強化教學及學生學習效能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高中課程:學生須修讀四個主科及二至三個選修科。學生亦可增修應用學習課程。 2. 課程重點:校本課程以全人教育、多元發展為重點。 初中課程特色:初中設創科教育科(STEM Education)、科技與生活科及科技教育科,提升學生對STEM及科技的興趣,培養學生解難能力,啓發學生的不同潛能。高中選修科目設應用學習課程,透過與專業和職業領域連繫的實踐與理論,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1. 從閱讀中學習:學校積極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及習慣、自學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設專責小組推廣閱讀風氣及舉辦相關活動,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擴闊知識,提升語文能力。學校致力營造全校閱讀氛圍,每周均設中、英文閱讀課,並透過各類型的閱讀奬勵計劃及閱讀推廣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2. 專題研習:各學科學習領域透過專題研習,幫助學生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精神,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以及待人接物態度。3. 德育及公民教育:學校推行東華三院院本德育課程,透過了解東華三院的歷史及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服務,培養學生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實踐關懷社會,服務社群的東華精神。學校舉行多元化的活動,例如:早會、周會、講座、展覽及參觀體驗活動等,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客觀的分析及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4.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學校已建立網上學習平台及購置平板電腦,各項用於電子學習的資訊科技軟硬件亦持續優化,讓學生進行電子學習,促進自主學習。學校成立創科教育組,設STEM創意學習中心暨D&T工場(由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透過初中校本課程(中一及中二)及課外活動,推動創科教育,加強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的能力。
生涯規劃教育:
請參考右邊「其他」欄目。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除輔導組老師及社工外,東華三院的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亦會協助支援學生,提供適切的幫助和服務。老師定期在不同級別作學生學習調查,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實行適合學生需要的教學策略。本校近年推行自主學習及電子學習計劃,協助學生更有效學習。各科設有分層學習材料,以照顧學生學習需要。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全面的支援。學校成立「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主任、教務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輔導員及教學助理等,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合適的支援計劃。校方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融合教育資訊,並鼓勵教職員報讀相關的培訓課程。截至2020/21學年,本校教職員已修畢「三層課程」和「精神健康的專業發展課程」已達到教育局指定的培訓目標。此外,我們亦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優化分層課業、功課及測考調適等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學校採用多元化的支援模式,並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專業支援服務如讀寫訓練、社交訓練及生涯規劃等,以支援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本校重視家校合作,支援組建立恆常溝通機制,透過舉辦家長會及親子講座,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需要,共同支援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非華語學生可於高中選修中國語文科或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課程。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為提升學業成績,本校推行持續性的評估,除定期每年兩測兩考外,每年學校會以往年的成績作為基點,為當年的教與學訂下指標,讓各學科掌握編訂教學計劃的目標;此外校方亦推動教與學的自評文化,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我校重視與家長聯繫,攜手建立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家長教師會已成立多年,除作為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橋樑外,更參與校政,舉辦家長教育及親子活動,出版會訊,為學校的緊密合作夥伴。
校風:
本校校風純樸,紀律嚴謹,家校合作,訓輔並行,師生關係融洽,校友支持母校持續發展。除設有訓育組、輔導組及升學及擇業輔導組外,更有駐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輔導員協助學生解決成長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校內亦設有德育、德育及公民教育組,各組為發揮同學潛能,培養良好正面之價值觀而努力。於初中引入英語元素,每年暑假,除了為升中新生舉辦適應課程外,更為準中四理科生設計英語銜接課程,適應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習模式。學校致力為學生提供機會,以發掘及發揮各人所長。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1. 提升學與教效能,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 優化學校「策劃—推行—評估」的自評循環及溝通機制。 3. 加強價值教育,發揮學生多元潛能,建立正向人生觀。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終身學習及全人教育屬東華三院辦學宗旨,東華院方定期舉辦聯校教師研討會,本校教師都踴躍參加;此外,校方透過不同類型的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活動,例如: - 教師工作坊及分享會,讓教師提升或注入新的教育知識和技能,持續優化教學或管理效能; - 觀課、同儕觀課及校本老師教學經驗分享,促進跨學習領域的專業知識交流; - 新入職老師導入工作,讓新老師了解及適應學校環境,發展和持續優化專業學科知識和教學技巧; - 身心靈的體驗活動或工作坊,豐富老師身心靈。 - 積極鼓勵教師參加教育局及其他教育團體舉辦的課程、講座、工作坊等,掌握教育新趨勢。
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本校能提供多元化學習經歷予學生。設有學生會,以校訓命名的勤、儉、忠、信四社;另有30個學會,文、娛、康、體兼備,其中STEM活動、朗誦、奧林匹克機械人競賽、舞蹈、游泳及社會服務等,表現尤其突出。
學校設施
學校設施:
全校課室及特別室均有空調設備、電腦、寬頻上網、實物投影機及LCD投影機。其他設施有:校史廊、學習資源中心、STEM創意學習中心暨D&T工場(由優質教育基金贊助)、演藝廳、校園電視台、禮堂、小食部、圖書館、多媒體學習室、理科實驗室、音樂室、舞蹈室、電腦室、視藝室、學生活動中心、學生會室、多用途操場等,讓學生進行各類學習及其他學習經歷活動。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1. 獎學金:東華三院–東華三院KMO獎學金、東華三院傑出學生獎、東華三院李兆忠紀念獎學金、東華三院黄乾亨基金獎學金、東華三院陳耀莊主席獎學金、東華三院林家聲藝術獎學金、東華三院升讀大專院校學生獎學金、東華三院馬耿旭紀念獎學金、東華三院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獎學金、東華三院主席會獎學金、謝婉雯醫生紀念獎學金、李三元獎學金、東華三院鄭一正獎學金、東華三院王定一進步獎;校內–家長教師會獎學金、林美玲紀念獎學金、林美玲最佳進步紀念獎學金、陳燕妍老師紀念獎學金、陳燕妍紀念獎學金(中文科及英文科)、陳書賢獎學金及學科獎等;還有校外20多項獎學金。 2. 公開或校際比賽獎項:國際奧林匹克機械人競賽香港選區選拔賽獲高中組總冠軍、智能機械人編程比賽冠軍、廣州劍擊公開賽及學界校際劍擊賽男子花劍冠軍、港島童軍賽船大會童軍標準艇賽冠軍、童軍優異旅團、學校音樂節男女混聲英語合唱冠軍及團體組榮譽獎、《中國青少年藝術節》全國總評選舞蹈比賽金獎、學校舞蹈節群體舞優等獎、香港學校舞蹈節中國舞組個人項目優等獎、學校朗誦節中學英詩集誦冠軍、男子普通話獨誦冠軍、女子粵語集誦冠軍、屈臣氏集團香港學生運動員獎、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及香港英語文學節哈佛圖書獎冠軍、義工隊獲義務工作嘉許金狀、廉政公署「錄像短片創作比賽」中學組冠軍、東華三院聯校辯論比賽亞軍、香港建造業商會青年建造探索挑戰賽亞軍等大獎。 3. 交流計劃:本校學生曾獲選參與由教育局、東華三院、清華大學、香港青年協會、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及新界青年聯會等舉辦之交流團,到澳洲、北京、上海、河北、陝西、貴州、雲南、四川、河源及福建等地進行文化研習及領袖訓練。本校亦與三所姊妹學校,包括寧波外國語學校、上海莘莊中學、北京中學,均會定時作互訪活動。 「生涯規劃教育」: 本校設校本生涯規劃課程,運用互動有趣的活動遊戲,有系統地推行多元化的生涯規劃輔導活動,引導學生在中一至中六不同階級作探索,從個人特質開始,到升學途徑與職業世界的探索,以助全人發展與終身學習,讓全校師生對中學生涯規劃有更清晰、完整的概念,讓師生在輕鬆的環境下增進溝通與了解,又邀請校外專業機構及動員本校校友協辦活動。透過課堂上教授學科知識及課堂外引導學生作出合適、專屬自己的生涯規劃,讓學生終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