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前往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
巴士:
52X,59S,60M,60X,61M,61X,62X,66,66M,259D,260B,260C,261,263,961,A33,E33,N30,N260,R33
深圳灣口岸專線:
B3,B3X
小巴:
40,42,43,43A,43B,43C,44,44B,45,46,46A
西鐵:
屯門站C1出口
輕鐵:
505,507,614,614P,751(屯門市中心站)
學校簡介
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undefined)是一所位於香港的資助男女中學,創校於1991年。學校座落於屯門區,並涵蓋約6000平方米的面積。校監/校管會主席為余君慶先生,而校長則是張建新先生(榮譽理學士、教育文憑、文學碩士)。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的辦學團體是嗇色園,並且是一所其他學校。學校的辦學宗旨:『秉承嗇色園「普濟勸善」寶訓,以「學生為本」的理想,因材施教,並著重學生五育的均衡發展。』學校有家長教師會,有學生會,有法團校董會,有舊生會/校友會,這些組織的存在促進了學校社群的凝聚和合作。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的校訓秉持著普濟勸善的校訓,鼓勵學生在學術、品德和個人成長各方面追求卓越。
入學資訊
2022-2023
班級結構
中一:共有3個班級。中二:共有3個班級。
中三:共有3個班級。中四:共有3個班級。
中五:共有3個班級。中六:共有3個班級。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班級數字可能隨時間有所變動,所以學生和家長在申請入學時應向學校查詢最新的班級結構。
2022-2023
中一入學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3 年9月升讀中一)。收生準則︰
1. 操行 15% 2. 學業成績 25%
3. 小學對學生各方面的評語 10% 4. 課外活動及獎項 10%
5. 面試表現 40%
2022-2023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每年本校均會舉辦迎新日、成長營及家長日,以協助新生認識新環境和適應新生活。此外,新生亦可於暑假參加為時20小時的銜接課程,以迎接中學的新課程。
為了加強學生對健康飲食的認識,老師會在家政科教導設計健康菜色、於通識課程指引學生正確認識健康體型、在體育課程設立人體運動實驗室,實施體能訓練計劃。
為了推動學生健康飲食,午飯供應商須貫徹學校午餐食物的營養基準。
2022-2023 全年收費
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的學費結構如下:
∎ 中一:學費為$0/年,堂費為$0。
∎ 中二:學費為$0/年,堂費為$0。
∎ 中三:學費為$0/年,堂費為$0。
∎ 中四:學費為$0/年,堂費為$290"。
∎ 中五:學費為$0/年,堂費為$290"。
∎ 中六:學費為$0/年,堂費為$290"。
家長教師會會費為每年$20"。
學生會會費:$2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為每年$0。
其他收費/費用:$0。
^請注意,以上價格和費用資訊僅供參考,可能隨時間而有所變動。學生和家長在申請入學時應向學校查詢最新的學費和相關費用細節。
2022-2023 教師資料
(包括校長)
根據2022/2023年的數據,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共有48教師,並擁有48個核准編制的教師職位。教師的學歷和專業培訓方面如下所示:
∎ 教育文憑:佔全校教師人數的98%。
∎ 學士學位:佔全校教師人數的100%。
∎ 碩士、博士或以上學歷:佔全校教師人數的63%。
∎ 特殊教育培訓:佔全校教師人數的45%。
在教師的年資方面,數據如下:
∎ 0-4年的年資教師佔全校教師人數的17%。
∎ 5-9年的年資教師佔全校教師人數的2%。
∎ 10年或以上的年資教師佔全校教師人數的81%。
這些數據顯示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擁有一支經驗豐富且具備多樣化學歷和專業培訓的教師團隊。超過一半的教師持有碩士、博士或以上學歷,這將有助於提供更深入和專業化的教育內容。同時,有近一半的的教師接受過特殊教育培訓,這表明學校關注並致力於照顧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他們的教育文憑和學士學位保證了他們在教學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知識。另外,大部分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其中81%的教師擁有10年或以上的年資。這代表他們在教學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更好地指導和支持學生的成長。這些教師資料反映了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擁有一支教學實力強大且充滿經驗的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教育。
2022-2023 學年開設科目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中國語文、數學、綜合人文、中國歷史、科學*、普通電腦*、體育、普通話、視覺藝術、音樂*、設計與科技、家政*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英國語文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中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中四、中五)、通識教育科(中六)、生物、物理、化學、經濟、中國歷史、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旅遊與款待、設計與應用科技、科技與生活、地理、體育(中學文憑)、應用學習-時裝形象設計(中五、中六)、應用學習-電影及超媒體(中五、中六)、應用學習-室內設計(中五、中六)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英國語文
2023-2024 學年擬開設科目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中國語文、數學、綜合人文、中國歷史、科學*、普通電腦*、體育、普通話、視覺藝術、音樂*、設計與科技、家政*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英國語文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中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生物、物理、化學、經濟、中國歷史、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旅遊與款待、設計與應用科技、科技與生活、地理、體育(中學文憑)、應用學習-時裝形象設計(中五、中六)、應用學習-電影及超媒體(中五、中六)、應用學習-室內設計(中五、中六)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英國語文
學校設施/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標準課室28間、實驗室3間、多媒體電腦室3間、學生活動中心、圖書館、多用途學習室、容納180人之講 學室、健身室、人體運動教室、攀石牆、跳遠池、射擊及野戰場、升降機、音樂練習室、冷氣課室、每學生均有儲物櫃。
暢通易達洗手間。
學校特色
學校管理
學校關注事項:
undefined
學校管理架構:
本校推行校本管理及校本課程,重視教職員的專業發展,強調與家長緊密聯繫,並致力與各服務團體合作,積極創造理想之學習環境。法團校董會已依據校本指引加入家長、教師、校友及獨立人士。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根據教育條例,本校於2005年8月成立法團校董會。法團校董會成員由15組成,當中包括家長、校友及教員校董。法團校董會年內召會議四次,負責監察學校的日常運作。
環保政策: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跨科/組的模式去推行環境教育,從而培養師生對環境保護的良好習慣。綠色環境政策提倡節約能源、環境保護及減少廢物,並在校園種植不同種類的植物,綠化校園。
詳情:undefined
教學規劃
全校語文政策:
本校設有普通話科,亦有中文及英文閱讀獎勵計劃,並要求學生每星期撰寫週記,以增強學生「兩文三語」的水平。為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學校推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如出版英文期刊,讓學生參與採訪及編輯的工作。畢業生亦會協助舉辦「應試技巧班」,加強學生英文及中文科的會話訓練。每逢周四的早會均輪流以英語或普通話進行,學生可藉此在講台上以英語或普通話演說。英文科老師與一些非語文科如音樂、普通電腦及家政科老師進行英語增潤課程,提供各種接觸英語的機會。
此外,學校每年均舉辦英語交流團,曾到訪澳洲、星加坡、泰國及澳門等地,參觀當地中學及大學。除了讓學生有機會實踐英語外,更可感受當地文化及學習氣氛。
為了提升及確認學生的語文能力,校方鼓勵及協助學生報考英語及普通話的國際試,以考取專業資格,有助升學及就業。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著重培養學生多元智能及德、智、體、群、美的全面發展。同時,為加強照顧學習差異,本校引入自主互助合作學習,以協助不同能力的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及效能。在課外時間亦有補習班,以加強同學中、英及數的基礎。校內的電腦室、多媒體學習中心及資訊科技研習中心均配備連接了互聯網的電腦,可供一人一電腦上課。教學方式會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需調整,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學校近年更大力推行資訊科技及專題研習,以配合時代的需求。
本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除了為學生訂閱報刊外,在各級都設有中、英文的廣泛閱讀計劃,更鼓勵同學參加多項校內閱讀計劃和比賽,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3X。 新高中選修科目組合數目有200個。
2. 課程重點:本校因應學生在個人發展的需要,以校內全港中學首設的「人體運動實驗室」內的設施作為體育科的實證課程。這些校本課程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自身的主體經驗出發,透過探究、觀察、模仿體驗和練習等主要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培養待人處事的態度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四個關鍵項目的發展:
從閱讀中學習:為了推廣閱讀風氣,學校每日推行早讀課,使學生保持良好閱讀習慣。此外,學校更設立不同類型的閱讀活動,如:舉辦作家講座、書籍推介及獎勵計劃等,增加校內閱讀氣氛,從而提高閱讀質素。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同學透過學校互聯網,加強師生溝通。各科組使用校內電子學習系統,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教學果效。
專題研習:透過全方位學習計劃,讓學生進行科本專題研習,學生完成專題計劃後須要提交報告及向朋輩作學習分享。
德育及公民教育:從初中綜合人文科及高中通識科,將德育及公民教育議題滲入課堂及學校活動內,每星期均舉行奏國歌及升國旗儀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國民意識。
生涯規劃教育:
本校的生涯規劃,乃依學生的能力、興趣及職業取向,助他們在學業及職業兩方面,作出適合的抉擇。
詳情:undefined
學生支援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為消除標籤效應,學生寬鬆地及避免過度集中依學能編班,採用全校參與模式,在課室內給予有需要的學生個別照顧。此外,具資歷的訓育及輔導組教師在上課及下課時,為上述學生提供小組教學支援。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繼續推行「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學生支援委員會及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將領導專業支援團隊,成員包括2名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1名校本教育心理學家、1名校本言語治療師、3名學生輔導員、7名學科資源老師,帶領全校教職員,透過各方面的調適和支援策略,幫助他們發展多元智能,關顧學生的成長需要,讓不同抱負及能力的學生銜接多元出路。
超過8成的教師(39名)已接受「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高級及/或專題課程的培訓,其中21名教師已完成基礎課程,10位教師完成高級課程及8位教師完成專題課程,另外有4名教師已完成初級或/及深造「精神健康的專業發展課程」。教師以三層支援模式,配合校本教學及評估策略,為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及加強學習支援。
學校按照「個別計算,整體運用」的原則,結合「基礎」及額外資源或計劃如「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跨專業平台計劃」、「職橋計劃」等,並透過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衷誠合作,携手解決學生/子女的學習或適應困難,建立共融的校園文化。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每學年考試兩次及兩次統測,並以專題研習及學生功課作全年持續性評估。
詳情:undefined
家校合作及校風
家校合作:
培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是本校與家長的共同使命。因此,本校家長教師會定期舉行會議,每年會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講座及工作坊,俾使家長掌握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從而改善親子關係。為進一步加強家長與學校的溝通,校方將以不同的途徑,例如:學校網頁、電郵、短訊等,與家長保持聯絡。
校風:
校風樸素,校方設立多個學生關顧小組。所有初中學生須留校午膳,並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關顧學生的成長。訓輔組的「大哥哥大姐姐計劃」,提倡朋輩支援,營造「關愛共融」校園文化,提倡「健康校園正向人生活動」,教導學生運用正面、積極的思維方式,遇上困難時,能從容應付,從而活出幸福精彩的人生。此外,以獎勵計劃,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表揚品格優異的學生。
詳情:undefined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1. 本校鼓勵學生參加中文和英文的閱讀獎勵計劃,又要求學生每週寫週記,以增強學生讀和寫的能力。
2. 強調班級經營,重視團隊精神,互相監督,互勵互勉。
3. 在專題研習教學法上推廣腦圖及創新思維等教學法以協助學生學會獨立學習及敢於創新的能力。
4. 加強課外活動及制服團隊的組織以培育學生服務社群,達致自愛愛人的目的,勉勵他們成為一個良好公民。
5. 增設多項獎勵計劃,增加學生的成功感和激勵他們的拼搏進取精神。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除注重學生的培育外,還著重老師的專業培訓和發展。定期舉辦教師發展日,提供不同類型的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等,每年資助教師往外地考察,而部分教師培訓活動更會聯同其他學校一起舉行,同工之間互相交流教學心得,藉此不斷提升教學質素。
全方位學習(包括通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全校設立近30個學會及興趣小組,定時舉辦活動,如往外參觀博物館、科學館等。每位中一及中二學生須參加一隊制服團隊,以鍛鍊同學的團隊精神,所有制服均由學校免費借予學生。本校所舉辦的課外活動均為免費,而校外團體舉辦的收費活動及交通費用,學生亦可向校方申請津貼。
詳情:undefined
其他
本校設有嗇色園獎學金、嗇色園黃允畋紀念獎學金-傑出學生獎、學科獎、操行獎及最佳進步獎等,以肯定學生的付出及努力。
為發展學生潛能及提升能力,校方鼓勵及支持學生參加公開或校際比賽,當中更屢獲殊榮。本校學生考獲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二級甲等證書,在香港學校朗誦考優良證書。此外,本校視藝科同學獲得《第七屆青年視覺藝術展》創作獎及優異獎,至於本校戲劇學會參加<香港學校戲劇節>演出,以原創劇本<少年殺人事件簿>參賽,表現優良並獲得評判推介獎。在體育的方面,本校足球隊榮獲「屯門區足球學界錦標賽」亞軍及「屯門區籃球學錦標賽」冠軍。本校十分重視全人發展,我校步操樂團已成功地連續15年獲得「香港步操樂團公開賽」最高榮譽-金獎。
同時,為了讓學生認識世界,拓闊眼光,以及體驗多元文化和生活,我校每年均在暑假舉辦英語交流團,安排學生參觀當地中學及大學(曾到訪澳洲、新加坡、泰國及澳門等地),除了練習英語外,更讓學生感受當地文化及進行學術交流,善用餘暇。為拓闊學生眼界,本校籌辦不少交流團:包括「視覺藝術科—韓國之旅」、「台灣升學.藝術考察團」、「上海文化及體育考察交流團」、加深學生對不同領域的認識。